有一種感動叫詩意

——續讀《聽王崧舟老師評課》

今晚,靜心閱讀兩個小時,從第三輯看到第四輯,從《“見”出一種古詩教學的境界》、《建構生命化的課堂》、《想象,復活文字的感性生命》、《生命美學關照下的語文課》到《有一種感動叫“詩意”》,在王崧舟老師的指引下,走進幾位老師的課堂。

葉淦林老師的《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運用詩意語文的建構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體驗,感同身受地與文本對話,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張菊芝老師的《灰雀》,男孩在撒謊與誠實,自私與良善,掩飾與懺悔,膽怯與勇敢之間的痛苦折磨和煎熬,以及最終精神上的自立和心靈上的淨化;列寧觀察仔細,善解人意,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方法,不無折射生命的光輝。

葉小平老師的《假如》,呈現了想象技術豐富多彩的表現樣式:完形想象技術,再現想象技術,關聯想象技術,造境想象技術,補充想象技術,角色想象技術。如此“課藝”,怎能不令人歎服!想象,可以培育;我們,學習實踐爲要。

沙珠雙老師《淺水窪裏的小魚》,板塊化的設計,將文本所負載的人文價值推到一種生命美學的極致。心手相牽,拾級而上,直面“死亡”;情思相融,心靈碰撞,感動“在乎”;日積小善,追求希望,珍視“伸手”。學生對生命的體驗和理解在師生,生生,生本對話中,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廣博。

肖紹國老師《木笛》,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向互動的對話中,在充分的讀中,以“如泣如訴”爲“軸心”,在“泣”和“訴”兩個層面上揮灑,鋪設“悠悠笛聲如泣如訴,瑩瑩燭光告慰亡靈”的情感主線,立體多維的推進教學。

五個課例,文體不同,教者不同,但有一點相同,那就是課堂教學充滿詩意。作爲“詩意語文”的倡導者,王老師在評課中,穿插對詩意語文教學的解讀,現摘錄如下:

詩意語文致力於一種文化場的建構,將課堂視爲一張文化的網,一扇文化的創一口文化的井。

詩意語文將詩詞學習提煉爲“舉象”、“造境”、“入情”這三大招數,由此,三朝方能得詩之三昧。

精神契合,是詩意語文力圖在課堂上建構的一種生命化理解。在詩意語文看來,文本學生教師都是課堂上一種獨特的精神存在。

詩意語文從問世的那一天起,就自覺地以生命化教育作爲自己的終極探尋和關懷。

詩意語文的表現來自課堂教學的四個維度,第一,來自文本的詩意,第二,來自教師的詩意,第三,來自學生的的詩意,第四,來自教程的詩意。只有四個維度的協同與融合,方能將詩意語文推向一種理想的境地。

教師的詩意,集中表現在執教者真摯、豐富、頗具感染力的教學情感上。對教師而言,沒有情感,就有就沒有詩意。但是情感與詩意之間還不能簡單的畫上等號,只有那種合於審美特質的情感,纔是詩意的。

教程的詩意,最核心的問題是課堂節奏的問題,因爲節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當然也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靈魂。

學生的詩意是一種整體的生命化的語文素養,課堂上他集中表現爲學生的某種狀態。這種狀態首先是投入的。沒有思想情感,乃至生命的深深的捲入,就根本談不上什麼“詩意”。這種狀態,還是“動情動心”的。“詩意”往往表現爲種審美化的情感,因此,無動於衷,麻木不仁,絕不是詩意的狀態,這種狀態,更是“情動於中,辭發於外”的狀態。入情入境的言說成就了學生的詩意人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