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人”是“这人类”的脊梁

题目: 《“这类人”是“这人类”的脊梁》

【夜花晨拾(12)】

作者:曲润琏

时间:20210125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降下了“总统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告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蒋家王朝覆灭,新中国呼之欲出。19天后,1949年5月12日(农历已丑年四年十五),胶东的一个小山村里出生了一个男婴,家人为其取乳名“国昌”,后大号为齐稼芾。

齐稼芾有一兄一姐、三妹一弟,兄弟姐妹共七人。其中,稼芾自幼脾气暴烈,聪颖过人。

十岁左右时,家长让孩子们推磨干活。轮到稼芾时,他对兄弟姐妹说,“我来给你们讲非常好的故事,你们替我推吧?”于是,稼芾绘声绘色讲故事,其他孩子一边卖力干活、一边津津有味倾听。有时孩子们越推越慢,稼芾就说,“快点干!干得慢了我可就不接着说了哈!”于是孩子们就赶紧加把劲。

很快,稼芾就把这种“劳心者治人而劳力者治于人”精神,推广到了外边。冬天,有大人告诉稼芾的父亲,见到孩子们在田野里拾草(以备家里烧炕做饭),孩子们轮流到采石后留下的大坑里休息、听故事,而讲故事者,正是稼芾。

稼芾上学后,一度“目中无人”,只跟几个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孩子结成小团伙,自视甚高,瞧不起其他“凡夫俗子”。但是社会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棒。老师曾在班里公开说,“齐稼芾和某某某两人,我打包票他们能考上大学!”。要知道,1960年代里,考上大学不亚于现在读完博士后。但是那场浩劫来了。齐稼芾因为阶级成分原因,高中毕业时失去了考大学和当兵的机会。

稼芾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当农民,很有走投无路的感觉。这个瞧不起“凡夫俗子”的少年,只能忍受与“凡夫俗子”为伍,并眼看着“凡夫俗子”们一个又一个飞黄腾达。

不甘人后的稼芾,自强不息,为谋出路,开始自学中医。当时村里没有中医,并且市面上的医书也很少,稼芾只能四处搜集旧书,回到家中一笔一划抄写,抄好之后再把原书奉还。这些工作,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因为白天还要下地干农活。那个时期,稼芾一夜一夜消耗的灯油量令父母心疼并叹息。抄书所付辛劳,一想可知,一言难尽。

有了东一本西一本的手抄书,却仍没有名师指点。稼芾只能靠自己的领悟力,刻苦自学,把一些验方背熟。当时国家对行医并无严格规定,因此稼芾尝试给人治病时,并无法律上的阻力。渐渐地,有了经稼芾治好的病例,稼芾的信心也日见增长。

鉴于小山村里难以发展,加之听闻闯东北或有机会一展拳脚,于是稼芾一咬牙,孤身前往黑龙江,在一个距离边境仅两三百公里的荒凉农村安了家。因医术与人品受到称赞,他被村里指派到一所卫生学校,脱产学习了三年。这三年里,稼芾如鱼得水,如饥似渴,真正掌握了坚实的医学知识体系。毕业时,因稼芾学术精良,有公立医院向稼芾发出了邀请;但是考虑到自己一人工资根本不足以维持全家生活,稼芾只好忍痛拒绝,重新回到靠近边境的小村子里,埋头继续半农半医的贫苦生活。这里人烟稀少,患者更少,所以稼芾行医务农之余,要杂八杂八做各种活计,补贴家用。

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越迈越大,胶东人的日子不断有起色。1988年,39岁的稼芾反复权衡,决定举家迁回胶东,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继续行医。此后,稼芾购买了最新的医学书籍,继续刻苦研读,结合大量的治病经验,水平突飞猛进,很快就小有名气,常有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外的患者慕名而来,满意而归。曾有地区级城市的老板,来与稼芾商讨,邀他到城市里行医;但稼芾考虑到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愿独自外出赚钱,于是婉言谢绝。

21世纪初,稼芾已年过半百。在医疗改革的洪流中,稼芾成了乡镇医院的医生;后来又在很不公平的闭卷考试中,他用天天早晨5点就起床苦学的勤奋,最终在整个地区的闭卷考试中,名列前茅,获得了进入城市行医的资格(本县市中近千名同类医生中,唯有两人获此资格)。

稼芾六十多岁退休后,老母离世,在农村中再无大的牵挂。于是他如伏枥的老骥,拿出十几年前考试获得的资格证,开始前往城市行医,以慰那颗从年轻时就跃跃欲试的雄心。如今七十多岁的他,用患者的口碑和信任,证明了自己果然“宝刀不老”。

回头看齐稼芾过去的这七十二年,令人感叹。生不逢时者众,其中总有一些人依靠不屈的意志、刻苦的勤奋,配之以睿智与仁德,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的路。世界吻君以痛,君能否绝境而生、报之以歌?

世上本没有路,但认准了目标和方向,用心用力走来走去,终能变成自己的路。世界需要能够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人,这类人,是这人类的脊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