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書無用”說開來……

中午小憩之時,有位歷史老師突然間提起一個小話題,頗有些忿忿然,因學生老問她:“我們爲什麼學歷史?”其實每年我也會聽到諸如此類的抱怨聲:“古人只不過隨手寫了一篇文章而已,我們這麼分析,說不定他當時也沒想那麼多呢!”“我背下來這些文言文,有什麼用?”我實在不知怎樣給十幾歲的孩子一個像樣的解釋。要麼勸解他們,腹有詩書氣自華。當湖面一羣鳥飛過時,別人能口吐蓮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你只能擠出很俗氣的一句:“我去,好多鳥!”要麼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帶而過:“上街買菜也用不到畫幾何圖形,那爲什麼學數學呢?”他們頓時啞口無言。

而今天曆史老師分享的逗趣回答,說是從一書上偶然得來。可謂通俗易懂,着實讓我心情通透,咯咯直樂。

這是一本筆記小說,名曰《容齋隨筆》。由南宋知名文學家洪邁(字景盧,號容齋)所作,素有“知古莫如洪景盧”之說。其中有篇“無用之用”,大可迴應學生的疑惑。內容摘錄如下:

莊子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又云:“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所謂無用之爲用也亦明矣。”此義本起於《老子》:“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一章。《學記》:“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備;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其理一也。今夫飛者以翼爲用,縶其足,則不能飛。走者以足爲用,縛其手,則不能走。舉場較藝,所務者才也,而拙鈍者亦爲之用。戰陳角勝,所先者勇也,而老怯者亦爲之用。則有用、無用,若之何而可分別哉?故爲國者,其勿以無用待天之下士,則善矣!

大致意思是,無用即有用。莊子說,人有用之處無非是立足之地而已,若將此外無用的土地全挖去,所站立的這一小塊立足之地也就毫無意義了。《老子》說,三十根輻條集中在一個車轂上,有了車轂中間的空洞,車子纔有用。《學記》說,鼓聲雖然不在五聲(宮商角徵羽)之列,但若沒它,五聲則不完滿;水色雖然不在五色(青黃赤白黑)之列,但若沒它,五色則難以顯其美。同樣,洪邁也用了一些形象的說法闡明無用有用論。他認爲,把飛行之物的腳捆起來,它們是飛不起來的。將走路的人雙手縛繩,他們也無法順利地走路了。在科場上比試技藝,較爲注重才學,而才智平庸之人也有可用之處。在戰場上克敵制勝,勇力爲上,而年邁怯弱者仍能發揮其作用。有用和無用,不可一概而分。所以,治國也不可以“無用”來看待天下士人。

聽她這麼一說,引起我極大的興趣,隨即百度找到相關章節,一睹爲快。古人的智慧無處不在,竟然三言兩語就說通透了。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從生活中悟道,讀眼前景,寫心中意。正如楊絳先生的那句“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生活所得去讀書。”

讀書,彷彿在和一位大師交流。“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每次的交流還會擦出不同的火花,激發自身的思考,促進個人的成長。有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從古至今,不乏有人以此爲標杆,大肆宣揚讀書無用論。而讀書無需糾結有用還是無用,讀書不過是爲我們的經歷增添間接的經驗,拓寬我們的視野,增加思想的厚度。很多時候,讀書,讓我們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包括對世界的認知領悟、對現實的揭露批判等,我們嘗試着接受和尊重,學會就事論事、一分爲二看世界。

不讀書,不足以瞭解衆生萬相、芸芸衆生。我們一邊品讀“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遐景蒼茫、悽寂孤冷。一邊感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生死別離的絕望、相思入骨的惆悵。一邊體會“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懷激烈、愛國錚骨。人生因讀書,變得更加豐滿。

有人抱怨《蘇州園林》這篇說明文,無聊至極,學起來也沒什麼用處。而一旦細細品味,我們發現,園林主人佈景處處匠心獨運,借景、對景、分景,巧奪天工,渾然天成。人與自然合二爲一,白牆黛瓦,如詩如畫。亭臺軒榭,百花擁簇,隨着地勢的高低在水邊鋪開,清逸而不張揚,將審美和構思發揮到了極致,足顯江南人的雅緻風情。想必主人必是看透了凡塵,纔有如此情調。穿梭於蘇州園林,我們不僅賞了景,還尋了情,會了意,暖了心。

不同的書,各有千秋;不同的書,演繹萬相衆生。

多讀書,也許,你會對這個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