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的,對你有幫助

實事求是的講,一個兒童小的時候,是不可能想成年人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但是我們時常用成人的思維來假設小孩子,甚至是假設還是小孩子的自己,比如,經常會說,要是我小時候懂這個道理就好了,之類的。



在小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成人的思維,這是不可能的,而長期這麼以爲,是一種思維誤區,會長期阻礙自己的成長。





我聽到有演說家,這麼說:



一開始我對去大學做講座充滿熱情,因爲我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我太知道他們的困惑了,對於如何度過這段時光,我太有心得了。



但是逐漸地我開始覺得,其實我說再多也沒有用。



我有答疑解惑的耐心,可是他們未必有解決問題的耐心,即便得到了答案,他們還是會翻來覆去地問。



只問,也不行動。



聽聽這話,會不會很傲慢?


聽我的,我是真心幫助你的,講的都是肺腑之言,希望你能聽進去。



我是從那個階段走過來的,所以我懂很多你不懂的。



很多成名,成功人士會這麼去給別人建議,我們自己也一樣,如果過去有經驗,曾經經歷了某段痛苦,曲折,或者輝煌的時光,會很有感覺的去給別人分享,甚至侃侃而談,苦口婆心,覺得後輩不聽,聽不懂,沒聽進去,是巨大損失。



認識自己是個漫長的過程。



你要看很多書,犯很多錯,甚至反覆陷入同種困境,不自查。



從書中去尋找自己的影子,解釋自己解釋不了的事情,認識自己沒有認識到的那一面。你還要細心地觀察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需要什麼,應該怎麼做。



成長是一系列複雜的事件組合而成的系統工程。



單純聽課,聽一位導師講一講,看幾本暢銷書,就可以成長,那哪裏還存在什麼教育問題?



我感覺我不知道哪裏學來的,很容易三分鐘熱度,想到一個好主意,去積極提問,但是會有種毛病,一旦開始行動,很快就會卡殼,重複來想新的創意。



分析卡殼的原因,最多的就是沒有全力以赴,條件不足,要是怎麼樣怎麼樣就好了,很多豪言壯語式的假設。



實際上真的就是這樣麼?



每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一直這麼循環打轉轉,人生就荒廢了。



如何跳出圈子,開始正循環呢?



我到目前爲止堅持最久,最有收穫的項目,就是寫作。



我的體會就是:



不用豪言壯語,不用激情滿懷,這些都是小說,電視劇的情節,現實中最多的是單調,是枯燥,甚至是一地雞毛。但是也不用做那種悲壯的放棄,最有價值的選擇是從嘗試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和堅持,就可以。



有太多人,過於着急。



他們想的是現在的自己和最後成功那一刻的距離,因爲覺得這中間的路途遙遠,所以懶到連上路都不肯。



得到答案是永遠是別人的答案,就算能完全相信,也覺得不屬於自己。與其去問,去徘徊打轉,不如上路去找,找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在思考上的勤奮,最後都會成倍成幾何級的回饋於你,但是同樣,在思考上偷的懶,會成噸的壓的你喘不過氣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