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享讀書心得引發的思考

陳先生最近在讀《安娜·卡列尼娜》,於是跟我分享了一些書中的精彩環節和讀書心得。

我沒看過這本小說,但是聽他娓娓道來,太精彩了,覺得自己很有必要把這本書也找來看一遍。經典的作品就是這樣,有這種魅力,經得住時間的檢驗。無論過了多少年,讀了多少遍,都會讓人覺得精彩絕倫,意味深長。

我們討論完書中情節,創作環境,寫作風格,不禁到討論起名家的作品和如今的作品的區別。

從前的名家寫作,語言大多樸實無華,遣詞造句嚴謹,情感豐富,言簡意賅。文章立意深刻,卻不直白淺顯,筆調委婉。

如今的的很多作品,一件事說一個道理,很多是雞湯。看時焦慮不安,或者一時熱血沸騰,看完之後,很快就會遺忘。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一些反思,或者有深遠的影響。

這就好比前者是一杯白開水,至味至淡,返璞歸真,品嚐完你能回味到微微的甘甜。另外,它是真能解渴。後者是一杯五顏六色的果汁,雖則好看,味道酸甜可口,很吸引人。殊不知全喝下去,亦不能解渴,口中還黏黏的,越來越渴。

究其原因,可能是古人做學問更加認真,勤學苦讀,功底深厚。古人“好讀書,不求甚解”,“溫故而知新”,有一顆純粹的心,喜歡真心地去讀每一本書。讀透,記熟,融匯貫通,融進自己的血脈去,加入自己的思想,變成屬於自己的東西。他們不標榜自己看了多少本書,他們不着急看書的效率,他們享受閱讀,沉浸在做學問當中。

不僅如此,古人還“愛書成癡”。這是一種精神,讓人敬佩。沒有太多的功利心,不浮躁,不焦慮,單純地去熱愛一件事情。

相比而言,今人太過浮躁,太着急,太焦慮,太功利,目的性太強。這是一個信息爆棚的時代,也是一個快速更新迭代的時代,很難有人沉得下心去閱讀,寫作,所以註定了寫出的文字,帶着這個人的品性,

想起了一句話:寫作拼的不是華麗的言語,不是絕妙的文采,而是個人的閱歷。

就像武俠所說的,無招勝有招。

到最後,語言,結構,都不如立意重要。

所以,寫作到最後,不是看所謂表面上的東西,而是深層次的含義,你所想要表述的東西。其實就是你的閱歷,生活教會你的,你懂了什麼,什麼打動了你,你統統表述給讀者。

當然,這只是我和陳先生兩人之間的一番討論,純粹是個人的見解,見仁見智。但是我喜歡這種討論,這種討論不僅讓我們增進感情,還能產生思想的碰撞,給我一些思考和啓迪。

我想,如何閱讀,如何寫作,如何平衡心態,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