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更好的人生,我更願意待在“舒適區”

早晨,隨意翻看朋友圈,看到類似於對“原生家庭”的控訴,似乎媽媽不會養孩子,就不配活在這個世上。我愣了,這不就是我之前的調調啊,但是,那一刻,我突然就對這種話語不感冒了,我對自己之前固守的信念不攻自破。我感覺自己從一個層次躍遷到另一個層次,這種感覺挺美的。

媽媽會不會養孩子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主觀的事情,而且發言權只在自己的子女。子女斷定父母合不合格,也是很主觀的事情。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具備成長型心態,是否願意自我負責和自我成長。如果孩子就是上述的人,無論父母是怎樣的不堪,孩子都會看到變更好的資源,做到自卑與超越,達到人生的逆襲。如果我們沉浸於批判原生家庭的怪圈中,我們就是沒有做好準備爲自己負責,我們還未長大,還只是一個任性的孩子而已。

人生最大的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據說,嬰孩從孃胎裏就在做着選擇。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理解也會千差萬別。

當我跳出這個圈子,再看這件事,我感覺輕鬆了好多。當然,每個人的成長速度不同,經歷的路線也不同。也允許自己所處的狀態,同時,一定要想明白的是:這輩子我爲誰而活?

當我們在哪個層次,就會選擇性接收哪個層次的信息。即使有人在你耳邊不斷的提醒,在你眼前不停的轉動,你對那一塊沒有覺察,你就是裝聾作啞進不去。比如談到理財,大概十年前我就買過類似的課,理智告訴我良好的理財能力會助力我的生活。可是,我內心就是排斥,就是不去學,買的課程和書籍被我束之高閣。我內心怨恨自己不夠有錢,這點錢財理不理財又有何意義。或許這是我財富不能攀升的一個梗,但是,我就是明知不做啊。我與金錢的關係是我必須好好梳理的事情,理不理財是表象。

所以說,有時候我非常清晰什麼是對自己好的,如果怎樣就會有巨大突破,可是,我就是不願面對真相,非要繞過“真相”去用別的方式慰藉自我,有時候,這種方式令自己很苦,這種苦又是自己的“舒適區”。

每個人的防禦機制不同,大家當下的選擇,需求大概是讓自己眼下好受些,這種好受有習慣使然。活着本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改變更是。所以說,下次看到我覺得不理解,無法接受的事情,我會盡量保持寬容。那是你當下的需求,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標準,允許自己在睡夢中多待會,這和對錯好壞能力水平真沒關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