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可能》:曾脑受伤的人也成了脑教练,我们还干活10分钟走神1小时… 01 动力哪里来 02 动力与心流 03 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总结

曾经有一个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小男孩,还没来得及仔细探索世界,就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跌伤了脑袋。从此以后,世界似乎对他关上了大门,他变得难以集中注意力,记不住东西,哪怕一遍一遍重复相同的内容也收效甚微,学习变成了一种煎熬。

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大概就会不再较劲了吧,去特殊学习或是多留一级都能轻松很多,但是小男孩不愿意放弃,加倍奋发努力,可是事与愿违,随着课业难度的提升,小男孩的成绩不升反降。

在心灰意冷即将退学之际,小男孩从与同学父亲的交流之中,得到了意外的点拨,重新开始思考关于学习的问题。

男孩开始意识到过去的自己总是一条路闷头走到黑,没有思考过能不能走这条路,以及如何走这条路的问题。学习“如何学习”,实际上要比学习具体的学科更为重要,毕竟拿着一张满是破口的渔网,任凭如何努力,也是捞不到多少鱼的。

想通了这个道理,男孩的思维模式由此开始转变,他仿佛一下打通了任督二脉,通过学习各种各样不同的学习方法,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模式,从而克服了大脑受伤带来的种种障碍,重新获得了学习的能力。

这个多年前在学习上畏畏缩缩的小男孩,如今已是脱胎换骨,实现了弯道超车,并致力于帮助他人。他就是吉姆·奎克,一位颇具声名的大脑教练,记忆力提升、脑力优化、快速学习方面公认的世界级专家。

吉姆在激发人生的新势能后,将自己独创的脑力提升方法总结到《无限可能:快速唤醒你的学习脑》这本书里,原版书在海外亚马逊上非常畅销,每年帮助20万人实现自我突破,他本人也成为哈佛、谷歌、耐克、通用电气等大单位的特聘教练。

吉姆的故事,令人颇受震动,大脑曾受伤的人,都能通过努力+合适的方法实现无限可能,再看我们自己,经常干活10分钟,走神1小时,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01 动力哪里来

在《无限可能》中阅读吉姆的逆袭故事,能感受到他有强烈的内在动力。

人类的动力滋养了文化,人类的动力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然而我们时常会低估它。——琳恩·多蒂

内在动力推力大,可持续性强,状态稳定,是相当高效的资源,但是内在动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吉姆将内在动力的产生总结出一个公式:

内在动力=目的×精力×微任务

简单来说,想要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就要将“目的”、“精力”和“微任务”糅合起来。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毕竟在乘法公式里,但凡有一个数值为“0”了,等式的结果就会一并归零。

先说“目的”,明确自己为何而努力,比努力本身更重要。有明确的目的,人就不会轻易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有机会实现人生的不可能。

为了健康的身体,不喜欢蔬菜的人,能尽量顿顿都吃点蔬菜;为了健美的体魄,不喜欢运动的人,也能保持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并长期坚持。

乌兹别克斯坦国宝级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屡次获奖,甚至有三个体操动作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命运无常,她的儿子在3岁查出严重疾病,为负担高额治疗费用,已近三十岁的丘索维金娜重返赛场,虽然作为运动员已是“高龄”,却仍能不断取得骄人战绩。她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给儿子治病多挣几份奖金。

再说精力,要做到想做的事情,达到自己的目标,也需要精力和能量。

精力和能量就像汽车里的汽油,没油了再好的车也跑不起来。维持精力不仅仅是讲时间要合理分配,还需要积极地锻炼身体,摄入足够的营养,保持高质量的睡眠,将压力平衡在合适的范畴,以及维持良性的人际关系。

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在高强度的专项训练之外,都会搭配营养餐食,并尽量安排运动员集中住宿,通过设置门禁、早操等方式,保证运动员们健康规律作息,同时避免外部环境过多干扰。

简单来说,吃好、睡好、烦恼少,就是保持精力旺盛的秘诀。

最后是“微任务”,吉姆称之为“小而简单的步骤”,通俗来说,就是为了更接近目标,采取的最微小、最容易达成的行动单位。

这些任务必须是足够简单,只需要花费一点点努力和精力,就能轻松完成的,例如做一个俯卧撑、读一页书、练10个字等等。

通过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逐渐形成习惯,增强信心,最终聚沙成塔,迈向更大的成功。

明确了“目的”,充沛了“精力”,运用好“微任务”,每个人都能获得强烈的内在动力。


02 动力与心流

解决了动力来源,就要好好运用,合理地运用动力能催生心流状态。

“心流”一词,近几年出现的频率还是挺高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心流状态呢?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开山之作《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是这样描述心流的:

“心流是一种状态,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一项活动中,似乎其他事情都不再重要;这种体验本身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感,所以人们即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愿意享受这种体验。”

在心流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手中的事情,有可能忘记了时间,注意不到太阳东升西落,甚至有可能因为感觉不到肚子饿,而忘记吃饭。

那么如何判断有没有进入心流状态呢?心流状态普遍具有如下8个特征:

● 全神贯注;

● 专注一致;

● 主观感觉时间加快流逝或者慢下来;

● 感到有立即回馈;

● 轻松感;

● 力所能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并不过分;

● 你的行动似乎都是自然而然、自动发生的;

● 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舒适、满意。

心理学家戏称心流状态为“超人体验”,处于心流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人感觉特别良好。这种感觉会令人相当上瘾,一旦体验过之后,我们便会相当积极地去完成能够带来心流状态的各种事情,以期更多地体验这种感觉。

内在动力和心流之间是循环共生的,动力质变成心流,心流催生新动力,类似良好的睡眠会增进食欲,而合理的膳食也能促进睡眠这样的关系。

当你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时,你会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进入心流状态。

 

03 如何进入心流状态

帕特里克是一位柔术运动员,他曾为多动症而苦恼,因集中注意力困难而总是表现不佳,威胁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来他了解到心流的相关知识,并学会了应用,在随后的柔术比赛中,帕特里克终于实现了注意力的正确集中,表现愈发出色。

想实现自己的无限可能,让自己尽量地集中和高效是关键。对于如何高度集中注意力,以便更频繁地进入心流状态,吉姆在《无限可能》中列举了五种方法:

(一)消除分心

想要进入心流状态,降低分心是必要条件,一旦分心,我们可能需要超过20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重新拉回注意力。

不得不说,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手机绝对是集中注意的拦路虎。想一想你每次点亮手机都是因为什么呢,一条短信,一条推送,或是一条提醒?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一旦拿起手机,就会被手机里各种各样的东西引走注意力。清华大学的学生前段时间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共收集到了5千份有效问卷,样本主要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统计结果显示,大家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是8小时4分钟,一天总共就24小时,大部分受访者使用手机的时间居然超过一天的三分之一。

在“做事、看手机、做事、看手机”的无限循环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变短了,打断的频率变高了,心流状态也随之远去。

(二)给自己充足的时间

进入心流状态需要预留出较为完整的时间,用于较有挑战的工作和学习,因为人集中注意力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普遍认为,当条件合适时,进入心流状态大约需要15分钟,而真正达到巅峰状态需要接近45分钟。

因此,想要完成一项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至少应预留90分钟时间,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达到120分钟。时间准备不足,还没进入状态就被打断了,这样是不利于深度学习和思考的。

(三)做你喜欢的事情

做喜欢的事情时,哪怕是年幼的孩子都能兴致勃勃沉浸数个小时,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和音乐打交道,即使在最好的年纪耳聋,也没有阻碍他追求音乐的脚步,在隐居维也纳乡村的日子里,耳聋的贝多芬依然竭力创作,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等杰出乐章。

做喜欢的事情能让人高度集中,而做讨厌的事情却会让人心烦,负面情绪令注意力大打折扣,严重阻碍心流状态的到来。

(四)拥有清晰的目标

缺乏清晰目标是阻碍我们进入心流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努力是为了什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那兜兜转转之后,想必还是在原地打转。

戏剧家莎士比亚年幼时就有戏剧梦,为此他放弃富商家庭的优渥生活,到剧院打工跑龙套,同时为了谋生当过屠夫、书童、乡村教师、律师,还参过军,因为目标明确,讨生活的艰辛都成为了他戏剧创作的人生阅历,然后才能创作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经典戏剧作品。

目标就像我们人生旅途上的路标,让自己清楚应该往哪个方向前进,目标越是清晰,前进的步伐就会越发笃定。

(五)给自己一点挑战

长途司机在高速公路上驾车会更容易疲倦,因为一成不变的风景会不断消磨人的注意力,如果做的事情过于简单,人们很快就会感到无聊;但如果做的非常棘手,人们很容易会感到挫败。

心流状态最青睐那些有一点挑战性,但也不算太难的事情,例如,练球时击打特定的落点,练琴时弹奏新的曲调,写作时塑造一个新类型的人物等等。总之,做能激发兴趣、也有适度挑战性的事情,能让人保持兴奋感,更有可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总结

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独创的脑力提升方法,除了如何专注之外,还有如何学习、如何长久记忆、如何快速阅读、如何敏锐思考等方面的内容。

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坚持下去,哪怕是小短腿,也能做到弯道超车,实现人生的逆袭。

The End

我是聂梓吟,分享原创书评,欢迎与我多多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