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第一個計算機系?

古今中外的歷史和科技活動都是重視排名的,中國計算機事業也不例外,科研、高校直至研發的機器、成果都希望站在一個隊列的前茅。

>>>>

1999年11月24日,《科技日報》的頭版頭條說:“二十年前,大學有了計算機系”。文章說,“在我國計算機發展史上,1978年9月,我國第一次在高等院校設立計算機系,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在此之前,僅有清華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工業學院爲了發展國防的需要,培養了少量的計算機專業大學生。”這篇文章一不小心,把我國計算機系的歷史推遲了20年。理由是記者從來沒有聽到過“中科大”“哈軍工”的歷史。

另一方面,自1956年到1965年之前,中國9所重點高校招收的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已達6103人;文革之後到1977年,清華、成電、哈工大、上海交大、京工(北理工)、北航、中科大等7校招收2700多人。加上北大、復旦、西工大、西交大、吉大、南大、浙大等其他院校合計在萬人以上,這個規模在中國當時的高等教育人羣中不能算是“少量”。不過他們多數在“兩彈一星”和重點科研單位、高校、國家重要工程、大型企業,因爲工作性質多爲保密,平時絕不出頭露面,公衆難於接觸。

歷史是科學、是一個專業,歷史就是社會的記錄,不屬於任何個人的意願去變化。但是媒體的表達卻經常讓事實缺失,《科報》的這條消息說的北航等高校舉辦計算機系當然是真的,而“第一次”卻不如實。

事實是,1958年7 月28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伊始,就成立了應用數學和計算技術系,開設應用數學、電子計算機和工程邏輯三個專業,中科院數學所所長華羅庚被任命爲系主任,計算機專業首任主任是夏培肅。1961 年,應用數學和計算技術系拆分,5 月20 日,電子計算機專業調至自動化系。1964 年6月30日,改名爲“計算技術與裝置專業”,調到無線電電子學系。1966 年恢復電子計算機專業,1982 年再次成立計算機系。

1966年4月1日,“哈軍工”更名爲地方編制的“哈爾濱工程學院”。同時該校二個系的計算機專業和計算機研究室等合併,400餘師生在1號樓小禮堂集會,正式成立電子計算機系(六系),由國防科委聶榮臻主任簽發(66)科8字189號命令,任命慈雲桂爲電子計算機系主任。此刻,這是全國唯一成建制的計算機系,也是第一個計算機單獨扛起大旗進軍的系,慈雲桂教授就成爲中國第一位計算機系的系主任。

1970 年10 月15 日,哈爾濱工程學院奉命拆分南遷,更名長沙工學院,在在全國高等教育停滯的情況下,六系成立計算機研究所。1972 年3 月,全國高等學校恢復招生,至1976 年,長沙工學院計算機研究所先後招收三年期的大專生學員4 期。1978年,先後招收兩批硬件、軟件共184名本科學員,編成77級、78級學員隊。從哈爾濱到長沙,共畢業7期525名本科學員,研製8種機型100多臺套。1978 年6月6日,長沙工學院更名爲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所隨之改建更名爲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系兼計算機所。

“哈軍工”的計算機系打造出了我國的“王牌”計算機產品,也培養了一代新人,這樣輝煌的歷史,是不應輕易忽略的。

《科技日報》的這篇頭條文章也留下了計算機歷史的重要痕跡,“1978年教育部決定在一批高等學校成立計算機系”,這肯定是中國計算機教育進程中的一件大事。然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工業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的名單,不是錄自紅頭文件,可能不完整,也有差錯。從多所高等學校的史志、網站或紀念冊上查到的計算機建系記錄:

1975年9月,復旦大學成立計算機科學系,負責人王零。

1976年□月,吉林大學成立計算機科學系,主任王湘浩。

1978年6月18日,南京大學成立計算機科學系,主任葉南薰。

1978年□月,北京大學組建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張世龍。

1978年9月,浙江大學成立計算機系,主任何志均。

1978年9月,北京航空學院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胡孝宣代主任。

1979年5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更名爲計算機工程與科學系(1984年12月最終確定系名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唐澤聖。

1979年9月,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張志浩。

1980年7月,北京工業學院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曹立凡。

1982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楊衍明。

198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謝志良。

1985年3月,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王開鑄。

 

新聞報道和計算機技術相同,都要有嚴格的科學態度,記者應有敏感性和科學性。必要的歷史回顧十分重要,需要回顧當年的真實,需要回顧當年的精神。當時的記者要將這個題材作爲一個重要課題,認真調查,最好訪問一下教育部的主管人士,再走訪幾所高校,就會留下一個計算機教育發展的長篇歷史記憶。

現在的問題是,一些院校並不太看重自己的歷史,就是在學校網站的歷史概述上,也是語焉不詳。對於計算機專業和院系成立的時間(年月日)和首任主任、院長多有缺失,現任領導則是無一遺漏。還有的學校在“大事記”中,將現在的名稱直接鏈接到早年成立計算機專業或系的時間,並不附帶說明。希望各校計算機學院(系)辦公室的人士,能夠將自家的網站補足,完整的數據參與排名,不僅是對歷史,對創業人員的尊重,也代表了本單位對歷史的莊重和真誠。

歷史事件排名是有規矩的,依照時序排隊時,一種參見運動會模式,以到達終點的時間排序,那怕差距就是一點點,也要分出先後,精確到了10個毫秒;另一種則參見戰爭和事件的“零時”,叫做“打響第一槍”,就是將啓動時間載入歷史。

對計算機教育來說,成立院系,代表着本校的計算機教育達到了一個規模和一個水平,其中也有上報教育部(主管部委)待批,有任命系主任,有召開大會正式成立,細節留待本校自理。但是,建系絕不是名稱和機構、領導職務的變化,而是要從教學科研方向、專業佈局、教師培養和跟蹤國外發展等一系列工作提升。

1960年2月,哈軍工海軍工程系成立計算機教研室(代號306);1961年8月8日,電子工程系成立,下屬軍用計算機教研室(代號404),後又成立計算機研究室(代號408)。兩個系的計算機專業分別服務於海軍和陸軍、空軍。

籌建計算機系勢在必行,1963年哈軍工向國防科委八局彙報時,就提出將兩個計算機教研室合併形成拳頭。因爲901計算機和441-B晶體管計算機的研製成功,計算機批量生產和專業人才培訓提上日程,計算機教育的現有組織,已經不能適應國防和國民經濟的需要,迫切需要擴大、發展。

籌建原則是,教學幹部,凡是從事計算機教學、研究的一律轉到計算機系;黨政和領導幹部,根據能力和意願安排,兩個教研室、一個研究室的設備、物資均歸新系。成立一個系級單位,是十分隆重的,參加過哈軍工六系成立的師生,會將這一天牢牢記在心中,筆者有幸在場見證記憶猶新。

1975年下半年,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王零,根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國際發展趨向,綜合了教師的建議,提出在復旦創建一個圍繞計算機各學科的嶄新的系——計算機科學系。當時有物理系何永保爲首從事自動控制、模式識別、圖像處理等的隊伍;數學系有張開明爲首,從事計算數學、程序設計、計算機理論等的隊伍;還有有吳立德爲首的從事信息論、信息處理等的隊伍,他們和753計算機組、789計算機組共上百位教師構成復旦有史以來最大的系,是第一個學科交叉的系,也是最年輕的系。王零任系總支書記,除了師資組成與培養,他還抓緊發展規劃,教學計劃、科研規劃、實驗室建設、後勤等,爲全系發展打下很好的基礎。

王零同志在德國羅斯托克訪問

復旦的計算機科學系是國內第一個“計算機科學系”,標誌着計算機學科躍入國內先進行列。他們的設想和舉動,應當向教育部報告過,幾年之後,教育部也拿出了前面所述的建系意見。

1958年7月3日,清華大學成立自動控制系,設自動學遠動學(自動控制)、計算機兩個專業。文革後,1970年恢復招生,自控系設立自動控制、計算機,計算數學、無線電技術四個專業,開始招收學制三年或三年半的首批工農兵學員298名。

1978年,唐澤聖被任命爲電子工程系主任。年底,劉達校長對唐澤聖說,“文化大革命以來我們和國外的聯繫中斷了10餘年,而這10餘年中,國外的科技教育發展很快,特別是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國際上的新進展,我們都不知道。你帶一個代表團去美國訪問一個月,瞭解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學計劃,回來以後儘快趕上去。”

清華大學代表團與李凡、郭善珣教授合影(左起:郭善珣、盧開澄、鄭人傑、李三立、金蘭、李凡、唐澤聖)

1979年2月底,由唐澤聖、金蘭、李三立、盧開澄和鄭人傑等5人組成的計算機系教授代表團赴美國訪問(出訪之後更名爲計算機工程與科學系)。一個半月中由西到東走訪了包括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21所學校和研究所,蒐集到了大量教學計劃、教材、研究報告,參觀了衆多實驗室,瞭解到當時最先進的研究成果,結識了許多計算機界的學者,特別是華人學者,爲後來的教學計劃修訂、研究方向制定,建立新的實驗室,邀請國外學者來華講學,派遣年輕教師留學等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84年12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確定名稱,構成包括計算機繫結構、計算機系統與應用、微機計算機系統、計算機軟件、人工智能與智能控制、計算機信息處理與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設計自動化和計算機基礎理論等9個包括計算機硬件、軟件及應用方向的教研組。

浙江大學計算機系成立時雖然規模較小,但能同時具備硬件教研組(主任是張德馨)和軟件教研室(主任爲黃肇德),硬件和軟件兩個專業招生,兩個教研組共同爲計算機系脫胎換骨而努力。因此20年以後,計算機系啓動了一系列合併擴大。系主任何志均教授說,合併後的計算機學院能在和諧和發展中得到快速成長壯大。

北京航空學院成立計算機系時,有計算機原理、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理論和系統結構和四個教研室、硬件、軟件兩個實驗室和一個計算中心。隨着國家經濟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學校決定組建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建系之初,師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他們在全國範圍內不拘一格吸納人才,廣招納賢,選派教師出國進修,自己培養長遠安排,形成一批骨幹教師隊伍。

每所大學的建系工作,都是質的提升,而且相互交流促進,從系名的變更,也看到當年的院校領導的良苦用心。唯一不足的是在現有的回憶中,都沒有看到教育部的統籌工作與安排,大約要從相關檔案中去搜尋,也是歷史學博士們的課題。

《科技日報》的這篇文章,留下了一個1999年末的重要節點。“目前全國有350所高等學校設立了計算機系,400多所學校設立了計算機專業,20多所高校建立了計算機專業博士點。”

大事的起端和現在容易讓人們記住和觀察,而中途的節點,不是每一個都能夠被注意到的,對計算機教育來說,1966、1978、2000年三個重點和自己的學校數據,應當讓人們瞭解和記住,最好也能夠在計算機博物館中展現出來。

每一所大學計算機部門,除去現在的實力排名之外,要是也讓校長和師生們記住自己學校起步時的排名,是對創業者的尊重,也是對今人的鞭策。

—THE END—

編輯 ∑Gemini

來源:計算機六十年

文章推薦

瞎扯數學分析-微積分(1~4)

數學家如何做到“十賭十贏”?

經典 | 奇異值分解(SVD) 的 幾何意義

數學家們的故事

一盤紅燒肉告訴你:本科、碩士、博士,區別在哪兒?

數學思維比數學運算更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