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悅讀.實修-2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

暴力溝通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造成對彼此的傷害;非暴力溝通關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讓由衷的給予得以發生。衝突大多來自於策略層面、行爲層面,而通過非暴力溝通進入需要層面時,會發現原本衝突的雙方的需要並不衝突,甚至會有時是一致的、同樣美好的。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我們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們的語言確是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坦誠和關愛是可以被感受到的。先跟自己建立連接,再跟對方建立連接,把衝突變成對彼此的關愛。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允許孩子不開心,這是Ta要經歷的,不必時時事事都幫Ta處理,給Ta空間,讓Ta自己有機會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來完成這個功課。

生命無常,孩子眼中的公平是孩子的功課,人生中很多事情不是用公平考量的,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有心力化解觀點帶來的痛苦更重要!

日常生活中聽到批評,我們會申辯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時,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會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

無論人們做與不做,都是爲了滿足自我某種內在的需要。

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自我連續,持續地覺察內心的需要,在此基礎上與他人建立連接,也就逐漸能夠達到溝通的效果。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四要素的覺察,而不在於用什麼字眼進行交流。

無論是入門還是精進,對四要素的覺察都是必經之路。

1.觀察:發生了什麼事?想起你印象深刻的一個鏡頭,注意:不包括評論。

2.感受:上述觀察引起的你的感受是什麼?體會感受在身體上的體現,並描述它,是情緒的感受,而不是頭腦的感受。

3.需要:我所看重的什麼需要得到或未得到滿足。需要是普遍的、抽象的,不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和人物。

4.請求:爲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此刻我對自己和他人有什麼請求呢?這裏的請求是積極、正向、具體可操作的,我們希望能夠由衷地給予的請求。

當我們褪去隱藏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淌。

道理都懂,事發忍不住怎麼辦?

確實,這是很多家庭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們用非暴力溝通來解讀,我們深入到內在的需要去看一看:

爸爸媽媽認爲孩子喫夠了就好了,不能多喫,他們的內在需要是愛孩子,希望孩子身體健康。

爺爺奶奶總是喂孩子喫很多飯,背後的需要也是深深地愛孩子,想給孩子更多的、更好的,但是這份愛背後有爺爺奶奶對於失去食物的深深恐懼,這是爺爺奶奶曾經歷過的自然災害、糧食關差點餓死的年代的印跡。當爸爸媽媽看到爺爺奶奶在這一點上的執着時,把對爺爺奶奶的不滿,轉變爲理解和同情地去與爺爺奶奶溝通時,可以沒有指責,可以心平氣和地與爺爺奶奶說。

當情緒上來時,我們先給一個滅火的方法,請你先與孩子隔離,先離開,不要跟孩子發火,因爲你知道,發火後效果並不好,要麼孩子害怕,因爲害怕寫了作業,寫作業的效果不一定怎樣,還會破壞親子關係;要麼孩子非常生氣,最後兩敗俱傷。

所以,你先離開孩子,在一個獨立的空間,比如大喊大叫、砸枕頭、出去跑一圈。當我們這個火沒忍住出來時,怎麼辦?情緒是我們身體裏的一股能量,它一定是要出來的,它不出來就會傷害到自己。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讓它出來時就傷害到了別人,所以我們需要看到:情緒深處到底是什麼?是一些什麼事情導致了我們這樣的情緒?我們去處理最初的那個傷痛, 去療愈最初產生情緒的部分。這樣,我們內在的空間變大,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時,我們就會有更多的能量去接納。

家有二寶難以平衡,這也是很多家庭會遇到的狀況。我們邀請父母來體會一下,有了二寶之後,大寶的需要是什麼呢?Ta需要自己跟二寶一樣重要,Ta需要爸爸媽媽愛Ta,我不知道爸爸媽媽能否收到這樣的反饋?生活中我們做一些覺察,我們給到大寶的陪伴是這樣的嗎?有了二寶之後沒有那麼多時間照顧到大寶,但是,如果把大寶完全交給爺爺奶奶,一定會讓二寶覺得,因爲有了二寶,爸爸媽媽不愛我了。只有當我們做父母的,讓大寶覺得即便有了二寶,你依然是爸爸媽媽重要的孩子,這個孩子被愛到了,Ta纔有可能去愛二寶。

至於孩子在外面的不自信,也是與孩子在父母這裏得到的愛多少有關,當一個孩子確認爸爸媽媽是否夠愛我的,Ta自然就會相信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是值得被愛的。

調整一下心態,先對大寶少一些期待,不要覺得Ta是哥哥或姐姐就怎麼樣,而是當做我們獨一無二的、重要的孩子來對待。當我們足夠愛Ta時,Ta就會給到二寶更多的愛。

也先理解爸爸媽媽的辛苦,我們只有一個孩子多出很多事情,因爲有了一個孩子,我們確實需要努力很多,兩個孩子真的是蠻辛苦的,所以也祝福這個家庭。

僅僅用四要素與孩子溝通:寶貝,媽媽知道你很害怕,你需要安全,是嗎?你放心,媽媽在這裏保護你,你是安全的,我們一起去看看放鞭炮是怎麼回事吧!我們一起去看看黑暗裏有什麼吧!我們一起去看看那個陌生人會做什麼吧!

這是很棒的一個溝通模式,這些建議對有些媽媽和孩子是有用的,而有些沒有用,爲什麼有這樣的區別呢?關鍵在於媽媽的狀態。

當孩子害怕時,媽媽的內心感受是什麼呢?這裏很重要,是擔心孩子總怕這怕那的,擔心孩子膽小逐漸的怯懦了。還是內心很平靜,覺得這個是孩子的成長階段,沒有焦慮,有信心過去。

感受是需要的信使。

如果媽媽帶着擔心說上面的話,就容易被問題帶走,所以就一點也沒有用了,因爲媽媽已經失去了與自己的連接,也就不可能傳遞出媽媽可以保護孩子的、安全的感受來。

這時邀請媽媽看看自己的擔心,這會是真實的嗎?好象不是,只是擔心。孩子小的時候,大多都會經歷一個害怕的階段,媽媽看見自己的擔心,原來是個假象,也就可以放鬆許多了。再用上面的四要素溝通,有效的激勵就會提升很多。

我們傾聽、協助孩子的前提一定是回到大樹樹根的位置(自我連接),當媽媽能自我連接時,自己的內心是平靜的時候,才能真正協助到這個害怕的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