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讀書總結

《2018年4月1日》是劉慈欣在2009年創作的一本日記形式的短篇小說。

故事以永生的誘惑爲主題,描述出一個被科技成果衝擊到焦頭爛額的人類社會。

                                    1

基研技術的誕生意味着人類在生物科技領域實現了一個歷史性的突破。

通過去除人類基因中產生衰老時鐘的片段,可將人類的正常壽命延長至三百歲。

而在這個科技井噴的時代,三百歲不僅僅是多出來兩個世紀的壽命,很可能是永生。

正如主任所說

其實有了時間,就有了一切。

畢竟誰也不知道兩個世紀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技術。

                                    2

基延這項震古爍今的技術橫空出世後直接引發了世界的動盪。

高昂的費用意味着全世界只有不到一成的富人能夠享有永生的權利。這是廣大的無產階級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

於是一些人站起來,反抗組織一夜間如雨後春筍般林立而起並迅速壯大。

一些人躲起來,期望利用冬眠技術等到基延便宜的未來。

還有一些人,看到了原有社會制度在科技衝擊下暴露出來的漏洞。

故事中的主角就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員。非法挪用資金最多判刑二十年,而在那以後還有兩個世紀的誘人時光等着你。

沒有法律的約束,道德就像沒有了利角的羚羊,面對聞腥而來的鬣狗,顯得格外蒼白無力。

而唯一讓它感到遲疑的愛情,也在被人拋棄之後如釋重負。

但最讓我猶豫的還是簡簡,這已經是屬於理性之外了。在遇到簡簡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有愛情這回事;在遇到她之後,我不相信世界上除了愛情還有什麼,離開她,我活兩千年又有什麼意思?
我輕輕笑了起來,很快變成仰天大笑。我真是傻,傻得不透氣,也不看看這是個什麼時代,也不看看我們前面浮現出怎樣的誘惑。笑過之後,我如釋重負,渾身輕鬆得像要飄起來

                                    3

因爲日記的形式,本書鮮爲少見的描述了主人公豐富的心理活動,幫助我們更能感同身受的迅速進入故事。

除了基延和冬眠技術之外,故事中還出現了虛擬國度。

一種誕生在虛擬世界中,卻能夠影響到現實社會的組織。在統治和政治層面改變了社會結構,增加了複雜性和更多的不確定性。

隨着虛擬網絡的發展,我們在現實世界的時間逐漸轉移到網絡中,那麼在沒有了地域和種族的壁壘,國家帶來的歸屬感也在逐漸減弱,未來或許真的有可能出現大劉筆下的虛擬國度。

真的不敢想象,到那時我們還剩下什麼,又該做些什麼。

此時,好像突然能夠理解了書中那位負責做基延手術的主任,爲什麼自己卻放棄了永生的機會。

這世界變化太快了,太多的機會、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慾望、太多的危險,我覺得頭暈目眩的,畢竟歲數大了。

人類社會已經被科技衝擊的千瘡百孔,前方必定充滿了混亂、危險和更多未知的東西。

當然時代總會變好的,總會有人站出來建立新的秩序。

只要有時間,只要你願意等。

很喜歡書中幾個句子

兩個世紀後的我肯定是另一個陌生人了,其實仔細想想,自我的概念本來就很可疑,構成自我的身體、記憶和意識都是在不斷的變化中,與簡簡分別之前的我,以犯罪的方式付款之前的我,與主任交談之前的我,甚至在打出這個“甚至”之前的我,都已經不是同一個人了,想到這裏我很釋然。
猶豫像一潭死滯的淤泥,我感覺自己的生命在其中正以幾十倍於從前的速度消耗着。這裏說的從前是我沒產生那個想法的時候,是基延還沒有商業化的時候。
    從寫字樓頂層的窗子望出去,城市在下面擴展開來,像一片被剖開的集成電路,我不過是那密密麻麻的納米線路中奔跑的一個電子,真的算不了什麼,所以我做出的決定也算不了什麼,所以決定就可以做出了。像以前多少次一樣,決定還是做不出,猶豫還在繼續。
在遇到簡簡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有愛情這回事;在遇到她之後,我不相信世界上除了愛情還有什麼,離開她,我活兩千年又有什麼意思?
程序員、網絡工程師、數據庫管理員這類人構成了IT共和國的主體,這個階層是19世紀的產業大軍在21世紀的再現,只不過勞作的部分由肢體變成大腦,繁重程度卻有增無減。在浩如煙海的程序代碼和迷宮般的網絡軟硬件中,他們如兩百多年前的碼頭搬運工般背起重負,如妓女般徹夜趕工。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除了部分爬到管理層的幸運兒,其他人的知識和技能很快過時,新的IT專業畢業生如飢餓的白蟻般成羣湧來,老的人(其實不老,大多三十出頭)被擠到一邊,被代替和拋棄,但新來者沒有絲毫得意,這也是他們中大多數人不算遙遠的前景……這個階層被稱作技術無產階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