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日》读书总结

《2018年4月1日》是刘慈欣在2009年创作的一本日记形式的短篇小说。

故事以永生的诱惑为主题,描述出一个被科技成果冲击到焦头烂额的人类社会。

                                    1

基研技术的诞生意味着人类在生物科技领域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通过去除人类基因中产生衰老时钟的片段,可将人类的正常寿命延长至三百岁。

而在这个科技井喷的时代,三百岁不仅仅是多出来两个世纪的寿命,很可能是永生。

正如主任所说

其实有了时间,就有了一切。

毕竟谁也不知道两个世纪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技术。

                                    2

基延这项震古烁今的技术横空出世后直接引发了世界的动荡。

高昂的费用意味着全世界只有不到一成的富人能够享有永生的权利。这是广大的无产阶级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于是一些人站起来,反抗组织一夜间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而起并迅速壮大。

一些人躲起来,期望利用冬眠技术等到基延便宜的未来。

还有一些人,看到了原有社会制度在科技冲击下暴露出来的漏洞。

故事中的主角就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非法挪用资金最多判刑二十年,而在那以后还有两个世纪的诱人时光等着你。

没有法律的约束,道德就像没有了利角的羚羊,面对闻腥而来的鬣狗,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而唯一让它感到迟疑的爱情,也在被人抛弃之后如释重负。

但最让我犹豫的还是简简,这已经是属于理性之外了。在遇到简简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有爱情这回事;在遇到她之后,我不相信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什么,离开她,我活两千年又有什么意思?
我轻轻笑了起来,很快变成仰天大笑。我真是傻,傻得不透气,也不看看这是个什么时代,也不看看我们前面浮现出怎样的诱惑。笑过之后,我如释重负,浑身轻松得像要飘起来

                                    3

因为日记的形式,本书鲜为少见的描述了主人公丰富的心理活动,帮助我们更能感同身受的迅速进入故事。

除了基延和冬眠技术之外,故事中还出现了虚拟国度。

一种诞生在虚拟世界中,却能够影响到现实社会的组织。在统治和政治层面改变了社会结构,增加了复杂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

随着虚拟网络的发展,我们在现实世界的时间逐渐转移到网络中,那么在没有了地域和种族的壁垒,国家带来的归属感也在逐渐减弱,未来或许真的有可能出现大刘笔下的虚拟国度。

真的不敢想象,到那时我们还剩下什么,又该做些什么。

此时,好像突然能够理解了书中那位负责做基延手术的主任,为什么自己却放弃了永生的机会。

这世界变化太快了,太多的机会、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危险,我觉得头晕目眩的,毕竟岁数大了。

人类社会已经被科技冲击的千疮百孔,前方必定充满了混乱、危险和更多未知的东西。

当然时代总会变好的,总会有人站出来建立新的秩序。

只要有时间,只要你愿意等。

很喜欢书中几个句子

两个世纪后的我肯定是另一个陌生人了,其实仔细想想,自我的概念本来就很可疑,构成自我的身体、记忆和意识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与简简分别之前的我,以犯罪的方式付款之前的我,与主任交谈之前的我,甚至在打出这个“甚至”之前的我,都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了,想到这里我很释然。
犹豫像一潭死滞的淤泥,我感觉自己的生命在其中正以几十倍于从前的速度消耗着。这里说的从前是我没产生那个想法的时候,是基延还没有商业化的时候。
    从写字楼顶层的窗子望出去,城市在下面扩展开来,像一片被剖开的集成电路,我不过是那密密麻麻的纳米线路中奔跑的一个电子,真的算不了什么,所以我做出的决定也算不了什么,所以决定就可以做出了。像以前多少次一样,决定还是做不出,犹豫还在继续。
在遇到简简之前,我不相信世界上有爱情这回事;在遇到她之后,我不相信世界上除了爱情还有什么,离开她,我活两千年又有什么意思?
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这类人构成了IT共和国的主体,这个阶层是19世纪的产业大军在21世纪的再现,只不过劳作的部分由肢体变成大脑,繁重程度却有增无减。在浩如烟海的程序代码和迷宫般的网络软硬件中,他们如两百多年前的码头搬运工般背起重负,如妓女般彻夜赶工。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除了部分爬到管理层的幸运儿,其他人的知识和技能很快过时,新的IT专业毕业生如饥饿的白蚁般成群涌来,老的人(其实不老,大多三十出头)被挤到一边,被代替和抛弃,但新来者没有丝毫得意,这也是他们中大多数人不算遥远的前景……这个阶层被称作技术无产阶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