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未来不在过去的延长线上

1981年出生的椎原崇读完初中就没有继续上学。20多岁时,他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开了一家餐饮店。开店之初,椎原崇向一位对他照顾有加的资深前辈学习经营之道,并将前辈告诉他的全部付诸实践。员工人数也不断扩大,他和员工们日夜不休、共同努力,整个团队齐心协力,店铺数从第一家到第二家,每家店的生意都很好,这让椎原崇感到充实而快乐。

在二十三四岁时候的某一天,在一次与经营领域的前辈们的聚会中,其中一个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知道自己将在一年之后死去,你还会继续从事现在的工作吗?”听到这个问题后,椎原崇脱口而出回答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一年后会死,就不会继续从事现在这份工作!我会尝试一些不一定会成功的事情!”

这个回答让椎原崇自己都大吃一惊,因为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真正想做的、不一定会成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后来他想通了,每天和员工在一起无法获得时间上的自由,也无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企业家”与“非劳动性收入”这两个关键词浮现在椎原崇的脑海里,他得知世界上还有“不参与实际劳动也能获得收益”这样的事情。于是,他大量阅读与企业家有关的书,参加全国各地的经营讲习班。他开始周末休息并减少休息的负罪感,与员工的关系,也从“监工者与被监工者”变成了“托付人与受委托人”。

从一线业务抽身之后,椎原崇发现员工更有干劲,店铺运转更顺利。这改变了他之前认为“只有我每天都在一线拼命地工作,业务才能顺利开展,员工才会努力工作”的想法。他做到了以前以为“绝对不可能”的事,现在以从事咨询为主业,过上了时间自由、财务自由的生活。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过上不被时间和金钱束缚的生活呢?


作者椎原崇在《习惯陷阱》这本书里提到了开启自由生活的方法,那就是——在了解自己所处的阶段基础上,果断地舍弃旧思维旧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的新思维新方法,进而实现人生的跃迁。

1

人生所处阶段不同,要学会接受新的游戏规则

椎原崇认为如果自己一开始就委托员工处理全部事情,他不可能顺利转型,相反,恰恰是他有了刚开始的与员工打成一片的阶段,才有了后来的成功转型。

椎原崇体会到,改变人生的关键就是果断地舍弃以前行得通的方法和思路,探索新的思维和方法。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识别其中出现的违和感,当一些事情出现违和感的时候,你就该考虑舍弃什么了。

如果某项工作让你感觉放弃了太可惜;男朋友条件很好,分手了太可惜;好不容易获得的技能认证,不从事这份工作太可惜,那么,当你感觉到“太可惜”的时候,这些东西可能正是你现在不需要的东西,因为自己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人们是不会说“可惜”的。

例如,你是因为喜欢现在的男友而在一起,还是因为他“条件很好,分手了太可惜”呢?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因喜欢而在一起是积极的态度,而因“条件很好,分手了可惜”而在一起则是消极的态度。

如果你是因为他的条件好而和现在的男友在一起,你不仅失去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机会,而且和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也无法获得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可惜,是因为不想吃亏。这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当我们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考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己习惯的、熟悉的思维方式,无法舍弃之前行得通的方法。

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游戏规则。当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了“违和感”的时候,希望你试着问问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我想要的吗?”

你的未来既不在过去的延迟线上,也不在现在的延长线上。

2

避开人生路上的陷阱

小时候,我们就被教育“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长大工作之后,我们常常执着“必须要找到梦想”。

然而,椎原崇告诉我们,这些都不过是人生路上的陷阱。

我们不必对“自己说过的话”过于执着,因为有些事情在当时是重要的,但是时过境迁,现在它已经不重要。有些东西,过去不重要,现在又变得重要起来。就像是我们曾经爱吃的食物还是爱听的音乐,都不会一成不变。与其纠结自己说过的话,不如了解自己目前最重视的东西是什么。

有些人经常一边工作一边烦恼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但是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事,于是,一边是离不开的工作,一边是一颗无处安放的焦躁不安的心。如果一味地烦恼而没有任何行动,就是对生命的浪费。因为一生的时间有限,曾经你很想做的事情,突然从某一天起再也不想做了。就像小时候想吃却没吃上的糖果,长大也不想吃了。又或者即使做了你想做的事情,等你满怀激情地干了半年后,你会突然失去了兴趣,甚至怀疑这件事情是否真的是自己当初想做的。

对于这样失去激情的事情,其实与我们想做的没有关系,而是由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和身份有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存在着多重身份,比如妻子、母亲、女儿、作家、商人、艺术家等,你想做的事情由你当时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当你是一个妻子时,你想做的事也许就是看到丈夫的笑脸;当你是母亲时,也许你想做的事情就是做好每一顿饭。

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多重角色,而且这些角色不断变化,想要做的事情也跟着变化。

与其寻找自己愿意毕生奉献的事业,不如思考“我现在更喜欢扮演什么角色”来得更有意义。重要的是,不要“无所事事地发呆”,不要停下来,要做好目前力所能及的事并让自己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比起“要做些什么”这件事,“现在做的这件事能否让我开心”更重要。

3

成长需要舍弃“理所当然”

第一个在日本开养鸡场的人原本散养了很多鸡,后来突发奇想要建一个养鸡场,把它做成生意。于是他把全部的鸡赶到鸡棚中饲养,可是进入鸡棚后的第二天,所有母鸡都不下蛋了。后来,这个人又把鸡全部都赶出了鸡棚,母鸡们又开始下蛋了。原来原本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长的鸡,进入鸡棚后,环境的变化让它们感受到了压力。而重新进回归到自然中,它们就对下蛋没有任何心理障碍了。如果鸡出生的时候就在生活在鸡棚里,那么它们会认为住在鸡棚里是“理所当然”的事,对鸡棚这样的生存环境也不会产生心理压力。

其实我们人类也常常如同鸡棚里的鸡,潜意识里认为许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职场人随身携带名片是理所当然的;参加公司的酒会是理所当然的;收入与劳动时间成正比是理所当然的;结婚是理所当然的;优先考虑孩子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对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任何怀疑,就如同鸡棚里出生成长的鸡一样。

可是如果某一天,我们突然看到了“鸡鹏”外面的景象,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只要勇敢地走出“鸡棚”,我们也可以像“鸡棚”外面的鸡一样生活。

可是,怎样才能走出“鸡棚”呢?最简单又有效的办法就是接触那些将愉悦的状态和你希望拥有的状态当做理所当然的人。

这类人通常只考虑“我想不想做这件事”,而不是“别人是否都在做这件事”;或者用较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或者学历不高,也能做出一番事业并乐在其中。

当你周围的人认为你想得到的结果以及想要的状态理所当然的时候,你也慢慢地认为这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你会认为某些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呢?椎原崇认为,那是因为你出身的家庭、成长的环境所培养的。只有试着接触那些能够帮助你改变原有状态的人,在他们的帮助下,你就能够从“鸡棚”中走到广阔的田野,寻找新的“理所当然”的事。

“能够轻松且愉快地放手”,才能拥有顺利的人生。


4

找到自己的特质并悦纳自己


很多人都认为专业技能水平与收入成正比,所以很多人为了提高收入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你依然发现还是有人专业技能水平不如你,收入却比你高。

椎原崇在书里指出技能和收入水平不一定成正比。如果出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进一步了解更专业的东西而提高技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想通过提高技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爱,实际上这是在逃避真实的自己。想提高收入,就应该提高能够赚钱的技能水平、与擅长盈利的人合作,或者增加收入的渠道就可以。毕竟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收入就高。

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就和不菲的收入,除了依靠技术以外,其实你还可以依靠“自己的特质”。

什么是“自己的特质”呢?所谓“自己的特质”就是自己所特有的特点或者缺点。比如,椎原崇一直对自己学历低而感到自卑,并曾经拼命隐瞒自己的学历这个事实。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他都会先想如果我这么做,别人会如何看待我?”后来,椎原崇发现,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并没有接纳本来的自己,而是认为自己是错误的、差劲的。

当我们不接纳自己的时候,就会拼命地模仿别人,说别人说过的话,把别人的想法当成自己的想法,学各种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和思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不知道究竟自己在想什么。

椎原崇曾经通过参加研讨会、看书来找到自我。可是,学得越多他反而越找不到答案。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周围有很多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于是,他抛开书本,观察那些成功人士。他发现这些人不仅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还一身轻松、随心所欲。

椎原崇不仅羡慕这种状态,还模仿起这些人来。这一模仿,他的生活状态慢慢地发生了改变。他不再苦苦探寻自己是谁,而是轻松愉快地思考自己的特质。不仅如此,他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从“我不行,我很差”转变为“我这样的自己也挺好的”。椎原崇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内心世界的成长、愿景和才能的关系上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阅读他在电子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参加他举办的研讨会和咨询会,甚至有人大老远跑来和他见面。

随着事业发展和人生阅历丰富,椎原崇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悦纳现在无能的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大有作为。

只有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并接受“自己就是自己”,你的人生将会变得完全不同。

去做自己吧,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5

做自己最应该做的和最想做的事,尝试自己害怕的事


椎原崇早年经营餐饮店的时候,与员工一起努力把销售额提上去,他原本以为只有领导者在一线干得越多,企业发展才会越来越好。可是,当他开始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不再去一线的时候,他发现员工反而干得更好,而他自己也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后来,椎原崇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比拓展能力范围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得不到认可,感觉自己没用的时候,你应该确认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做这件事情。你不必要求自己做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即使是全能型的人,也不必事事躬亲。将一些不是自己非做不可的事情交给其他人去做,只做自己想做又最擅长做的事情,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

什么都自己干的人最终会比不上那些善于借力,把荣誉让给别人,做事还做得开心的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与他人一起合作,让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效率。

椎原崇有一次和30多个熟人在大阪聚餐,其中有一个人说“明天我要去见竹田先生”。椎原崇听说过竹田这个人,当时也很想去见见,可是他不敢说“我也想去”。可是这个想法一直在他脑海里转,直到聚餐结束前9分钟,他终于鼓起勇气说自己也想见竹田先生。第二天,椎原崇顺利地见到了竹田先生。从那之后,他的事业规模和社交圈完全不同了。椎原崇认为,正是因为当时的那点勇气改变了他的人生。

当你在为该不该做某件事而犹豫不决的时候,椎原崇建议你思考一下,这件事情究竟是令你讨厌的还是令你害怕的。如果是令你讨厌的事情,那就不必尽全力去做。但是,如果是令你害怕的事,就要鼓起勇气尝试去做。因为我们对这两种事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讨厌的事情”,我们的态度是消极的,而对于“害怕的事”总是有点期待,想要尝试。我们要勇于尝试令自己害怕的事情,人生才能迎来转机。

总结


想要实现人生跃迁,既要尽快找到新阶段的游戏规则,避开人生路上的陷阱,也要避开人生陷阱,舍弃“理所当然”,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特质,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做自己该做的和最想做的事,并尝试令自己害怕的事。

这些能够帮助你实现人生跃迁的方法,只是《习惯陷阱:终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课》这本书里的一部分,其中还有选择自己的战场、了解自己的长处、重视自己内心的冲突等让你突破瓶颈,让人生路越走越宽的方法。

也许多数成功的人并非有什么天赋,而是洞察了事情的本质,及时跳出了习惯的陷阱,实现爆发式成长,活出了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