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裏總結出的3個感悟,句句戳心

想辭職,但害怕找不到比現在更好的工作;

想創業,但害怕創業失敗,自己過得更慘;

想離婚,但害怕別人說三道四,指指點點……

就這樣反反覆覆,原地踏步,安於現狀,將就着過。

這,是你嗎?

如果是,你很可能被“體制化”了!

在小說《肖申克的救贖》裏,關於人性、改變、堅持、成長、希望與自由的不惑,你都能找到答案。

作爲常年穩居電影榜單第一的經典影片,作爲深受大衆喜愛的暢銷書籍,《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值得反覆欣賞的佳作。

而今天,我們不談論其他,只談論三個人:

布魯克、雷德、安迪。

01

布魯克:

“別讓舒適區,溫柔地殺死你”

”這些圍牆很有趣的,開始,你恨它們,接着你適應了它們,時間久了,你開始離不開它們,那就是被體制化了。“

布魯克,是《肖申克的救贖》中,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甚至都沒有多少篇幅。

但,這並不妨礙他帶給我們的思考。

小說中的布魯克,是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知識分子,在肖申克監獄的圖書館工作。

相對於其他囚犯來說,他的工作,體面且受人尊重。

而他,也很享受這份難得的尊重。

直到1952年,62歲的他獲得假釋,從此再也不需要在監獄裏服刑。

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由,布魯克不是感到興奮,而是感到惶恐不安。

在他眼中,牆外的世界,就像洪水猛獸,實在是太可怕了。

與其這樣,還不如待在這個熟悉的環境裏,了此終生。

即使,這個熟悉的環境是肖申克監獄,是一個充斥着罪惡與殘暴的地方。

可是,他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環境,甚至喜歡上這裏的生活。

而這,就是所謂的“體制化”。

小說是這樣解釋的:

“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困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

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

明明他已經是自由身,卻止步不前,只想退回到原來那個制度森嚴的牢籠裏去。

多麼可憐,又多麼可悲。

但其實,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和布魯克一樣,在熟悉的環境中,變得麻木,變得妥協,變得失去鬥志。

舒適區待久了,心也就散了,人生也就廢了。

不如試着去改變,去跳出舒適區,你會發現,人生還有更多的可能。

02

雷德:

“心懷希望,永遠是件好事”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雷德,是安迪的好朋友,也是小說《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一個關鍵人物。

他因爲謀殺罪,被判了無期徒刑。

對於服刑的人員來說,時間是緩慢的,緩慢到你甚至以爲時間停擺了。

而他們,也早就學會了,在這漫無天日的牢獄裏,不去多想有關未來的事兒。

圖片來源:《肖申克的救贖》

就像雷德,在1985年的某一天,與用來刮鬍子的小鏡子中的自己對望。

鏡子中,那個有着一頭濃密頭髮、懊悔得快要瘋了、一心想自殺的年輕人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紅髮逐漸轉灰,而且開始脫落,眼角出現魚尾紋的40歲的中年人。

也許有一天,會有一個頭發花白,滿臉佈滿皺紋的老人,在鏡中出現。

而這,是肖申克監獄中,大部分人的最終結局。

但遇到安迪後,雷德心中關於未來的期待,關於自由的嚮往,一點點被喚醒了。

在雷德認爲自己已經被體制化,無法再適應外面的生活時,安迪鼓勵他說:

“你低估了自己,你是個懂得自我教育的人,一個相當了不起的人。”

是啊,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牢獄生活所打垮的。

只要希望還在,一切就都在。

正如小說的結尾,雷德在經歷了38年的牢獄生活後,終於出獄了。

他找到了安迪所說的那塊石頭,並發現了安迪寫給他的信。

然後坐上了開往遠方的汽車,去奔向一個新的未來。

“我希望能見到我的朋友,和他握握手;

我希望太平洋就和我夢中所見的一樣蔚藍;

我希望……”

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遇到低谷,遇到難過,遇到崩潰絕望。

但不管再苦再難,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

請堅信,熬過去,總能看到光明。

03

安迪:

“強者自渡,聖者渡人”

”有一種鳥是關不住的,因爲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着自由的光輝。“

自由,是一個奢侈的字眼,尤其對於肖申克監獄的囚犯來說,他們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但,安迪卻不一樣。

即使身陷囹圄,即使暗無天日,他依然嚮往着自由,並從未放棄過自由。

他曾跟雷德說過,他一定要去一個一年到頭都有陽光的地方。

那個地方在墨西哥,是距太平洋邊的一個小鎮,叫齊華坦尼荷。

墨西哥人,形容太平洋是沒有記憶的。

而他想去一個沒有記憶、溫暖的地方,來度過餘生。

他會在那裏經營一家小旅館,在海灘上蓋六間小屋,另外六間靠近公路,並找個人駕船帶客人出海釣魚,釣到最大一條馬林魚的人還可以獲得獎盃……

當他描述這些場景時,彷彿就是一個自由身,在和好友暢談夢想。

而他爲了實現這個夢想,從進入肖申克監獄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準備着。

視頻截圖來源:《肖申克的救贖》

他委託雷德從外面搞來小石錘,並用這把錘子一點一點地敲監獄的牆,用了27年的時間,成功地將牆挖通;

他抓住獄警想繼承遺產又不想交稅的機會,藉助專業知識,成功幫獄警避稅,從此獲得獄警庇護,並得到了其他人的信任;

他爲典獄長洗黑錢,並提供所有的投資諮詢、免稅指導,爲的是保留一個人住的單人牢房,以方便半夜偷偷挖洞……

終於在一個漆黑的晚上,他鑽進洞裏,爬過了足足有五個美式足球場那麼長的污水管道,奔向了蔚藍的太平洋。

在小說中,雷德是這樣評價安迪的:

“他有一種大多數犯人所缺乏的特質,是一種內心的寧靜,甚至是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認爲漫長的噩夢終有一天會結束。”

信念,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它可以讓悲觀者繼續前行,讓絕望者看到希望。

而一個人有了足夠的信念,他就能創造奇蹟。

既救贖了自己,也拯救了他人。

04

聽過一句話:“恐懼讓你淪爲囚犯,而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你會發現,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類似布魯克的例子,甚至也包括我們自己。

被困在一成不變的生活裏,不敢嘗試新的事物,不敢學習新的技能,不敢追求遠方的夢想。

而這種恐懼感越深,就越離不開像牢籠一樣的“體制。”

或許,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我們也會像雷德一樣,有過掙脫一切束縛,做出改變的衝動。

可是,面對未知的生活還是心有疑慮,始終不肯逃離舒適區,邁出行動的第一步。

是啊,這世上,少有像安迪這樣的人。

他們在牢籠中守護着自由,在陰溝裏仰望着星空,最終將希望照進了現實。

但其實,他只是將我們不願去做、不屑去做的事情,一點一滴累積起來,並堅持到成功的那一天。

而這,也是這部小說的意義所在。

它告訴我們,時間、堅持、信念以及希望的力量。

即使身處人生的至暗時刻,只要心懷希望,時間總會給出我們想要的答案。

但在此之前,請不要輕言放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