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踐課例看“主題閱讀材料羣的組織”

截止今晚,敘世贇老師《主題閱讀的教與學》整本書讀完了。全書168頁,如果算上看課例時對文本材料的拓展閱讀,此次閱讀是把書讀厚的過程,但我知道,只有把書讀薄,把書中內容內化,變成自己閱讀儲備的一部分,成長才能真正發生。

第四章《主題閱讀的實踐課例》,作者呈現了七個主題閱讀課例的課堂實錄,看完課堂實錄,我不由自主地把書翻到了第二章,想再揣摩揣摩“主題閱讀材料羣的組織”。

首先 ,我弄明白了:教材裏的單元雖然是圍繞某個“主題”編排的,但組文和主題閱讀的組文是兩回事,主題閱讀選文的自由度相對較大,視野更爲開闊,選文相對比較完整,努力保持作品的原貌,保留結構的複雜性。其中原因,徐老師說得很清楚:一是教材中的文章承擔着教學的屬性,當作品進入教材,語文教育專家和教材編寫者會對作品進行修改、調整,使文本更好地承載語文教學中的特殊功能。所以教材中的課文主題往往是明確的,篇幅也是受限制的,語言是經過規範的。二是教材中的主題單元編選,雖然有一定主題,但都是以人文主題爲主,主題往往是含糊的或者比較空泛宏大,如此“大”的主題,文本的關聯性就會不強,話題也不容易聚焦,討論也會比較寬泛。主題閱讀的“主題”區別與教材中的單元主題,並不侷限於人文內涵角度,而是豐富的、多向度的,是尋求多個文本之間存在的某種聯結點來建構主題。如以作家作品組織,以文學體裁組織,以表達特點組織,以閱讀策略組織等。下面結合課例具體談一談:

以人文內涵組織,如課例《一片葉子落下來》,三篇文章(另外兩篇《風到哪裏去了》《再見了,艾瑪奶奶》)內在的聯結點爲“生命的哲思”,作者以“談死亡”爲話題,通過初識“死亡”,充實認識,重識“死亡”,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思考中閱讀,談論死亡,審視生命,從而認真對待生命,讓生命有意義。如課例《兒童詩.家》,以“家”爲主題,文本間內在聯結點爲“愛”,《着急的鍋子》,讓學生看到了辛苦的、爲家庭操勞的媽媽,媽媽的付出源自對親人的愛;《爸爸回家》折射“家的拼圖,一塊也不能少”;《鞋》訴說的是家庭的溫暖。總之,指向人文內涵的主題閱讀,就會關注從不同文本的閱讀中做出對“主題”內涵的統整、判斷和評論。

以作家作品組織。課例《外婆,你好嗎》選取梅子涵先生的《外婆,你好嗎》、《外婆叫我毛毛》,通過童謠《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引出《外婆叫我毛毛》,抓住外婆的語言引導學生體會我對“外婆”的情感,進而閱讀《外婆,你好嗎》,體會作者失去外婆的悲傷;也爲話題《想起我的外婆》做好了情感鋪墊。相信通過這樣一節主題閱讀教學課,學生會對梅子涵的作品產生閱讀興趣。

以文學體裁組織。如課例《兒童詩.家》,選文均爲兒童詩,還如“小小說閱讀”,“圖像詩閱讀”等,指向文學體裁的主題閱讀會關注對不同文學體裁的認識和體驗,關注不同文學體裁閱讀的策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