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课例看“主题阅读材料群的组织”

截止今晚,叙世赟老师《主题阅读的教与学》整本书读完了。全书168页,如果算上看课例时对文本材料的拓展阅读,此次阅读是把书读厚的过程,但我知道,只有把书读薄,把书中内容内化,变成自己阅读储备的一部分,成长才能真正发生。

第四章《主题阅读的实践课例》,作者呈现了七个主题阅读课例的课堂实录,看完课堂实录,我不由自主地把书翻到了第二章,想再揣摩揣摩“主题阅读材料群的组织”。

首先 ,我弄明白了:教材里的单元虽然是围绕某个“主题”编排的,但组文和主题阅读的组文是两回事,主题阅读选文的自由度相对较大,视野更为开阔,选文相对比较完整,努力保持作品的原貌,保留结构的复杂性。其中原因,徐老师说得很清楚:一是教材中的文章承担着教学的属性,当作品进入教材,语文教育专家和教材编写者会对作品进行修改、调整,使文本更好地承载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功能。所以教材中的课文主题往往是明确的,篇幅也是受限制的,语言是经过规范的。二是教材中的主题单元编选,虽然有一定主题,但都是以人文主题为主,主题往往是含糊的或者比较空泛宏大,如此“大”的主题,文本的关联性就会不强,话题也不容易聚焦,讨论也会比较宽泛。主题阅读的“主题”区别与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并不局限于人文内涵角度,而是丰富的、多向度的,是寻求多个文本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结点来建构主题。如以作家作品组织,以文学体裁组织,以表达特点组织,以阅读策略组织等。下面结合课例具体谈一谈:

以人文内涵组织,如课例《一片叶子落下来》,三篇文章(另外两篇《风到哪里去了》《再见了,艾玛奶奶》)内在的联结点为“生命的哲思”,作者以“谈死亡”为话题,通过初识“死亡”,充实认识,重识“死亡”,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谈论死亡,审视生命,从而认真对待生命,让生命有意义。如课例《儿童诗.家》,以“家”为主题,文本间内在联结点为“爱”,《着急的锅子》,让学生看到了辛苦的、为家庭操劳的妈妈,妈妈的付出源自对亲人的爱;《爸爸回家》折射“家的拼图,一块也不能少”;《鞋》诉说的是家庭的温暖。总之,指向人文内涵的主题阅读,就会关注从不同文本的阅读中做出对“主题”内涵的统整、判断和评论。

以作家作品组织。课例《外婆,你好吗》选取梅子涵先生的《外婆,你好吗》、《外婆叫我毛毛》,通过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引出《外婆叫我毛毛》,抓住外婆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外婆”的情感,进而阅读《外婆,你好吗》,体会作者失去外婆的悲伤;也为话题《想起我的外婆》做好了情感铺垫。相信通过这样一节主题阅读教学课,学生会对梅子涵的作品产生阅读兴趣。

以文学体裁组织。如课例《儿童诗.家》,选文均为儿童诗,还如“小小说阅读”,“图像诗阅读”等,指向文学体裁的主题阅读会关注对不同文学体裁的认识和体验,关注不同文学体裁阅读的策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