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怎麼說,孩子纔會聽》讀後感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是我們共讀的第五本書,這是美國作家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合著的一本書。

從封面上,可以知道,這是美國家教類圖書累計銷量第一名,銷售300萬冊,被翻譯爲30多種文字風靡全球。從側封上,知道了這是一本融合愛與溝通技巧的神奇之書。讓全球數百萬家庭收穫親密親子關係的家教圖書,也是一本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必讀之書。

我們做父母的,都渴望能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多溝通交流,打開孩子們的心扉,讓孩子快樂成長,心情舒暢!帶着好奇心和神祕感,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這本書,想一睹爲快,學習與孩子對話的祕訣。作者在序言中提出,無論我們生活在地球的哪個角落,都對孩子擁有同樣的愛,願意把最好的奉獻給孩子,希望能傳承給孩子們一種方法,讓他們學會面對現實,創造未來。更重要的是,我們始終追求着一個更大的目標,堅持不懈的尋找一種肯定,個人尊嚴人性的親子溝通方法,書中作者的觀點讓我感受頗多:

一、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爲有直接的聯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爲,怎樣讓孩子感受好?那接受他們的感受。怎樣才能知道孩子感受呢?最有幫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立場,理解他們。我們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統,都有各自真實的感受,沒有對錯之分。當我們在難過,或者受到傷害時,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別人的看法,那樣只能感覺更差。過分同情會覺得自己太可憐,提問會讓我們產生防範心理。如果能真正願意傾聽,認同孩子內心的傷痛,並提供機會說出自己的困擾,這樣會感覺沒有那麼鬱悶和困惑,更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麪臨的問題。所以,我們要認真傾聽孩子,與他產生共情,就有助於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的四個技巧:1.全神貫注地傾聽。2.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3.說出他們的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在這四個技巧當中,最難的恐怕是傾聽孩子情緒的宣泄,並說出它們的感受,這需要我們不斷的演練,才能看到孩子的內心,從孩子敘述中確定他的真實感受。說出孩子的內心感受非常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們正在經歷什麼樣的感受,就能開始着手幫助自己。當然,比語言的技巧更關鍵的是我們的態度。生活我們沒有真正與孩子產生共情,無論我們說什麼,在孩子眼裏都是虛僞的,都是相對他們經,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有共情,纔會打動孩子內心。不過我認爲,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技巧儘管很多,但是還要結合自己孩子的情況,在與孩子相處交往中,自己的孩子適合哪種方式,就選擇用適合他的方法,儘量做到因材施教,靈活運用。不能機械地照本宣科,照抄照搬。二、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在親子關係中,家長教導孩子的行爲符合社會規範,是一項艱鉅的工作,這源自於我們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有沒有解決的方法呢?我們要回顧一下,當孩子希望孩子們配合的時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孩子,再聽父母對你講話,仔細體會,把你的感受寫下來。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有幫助的5個技巧有:1.描述,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2.提示。接受提示比接受譴責容易的多,當我們給孩子提示的時候,他們往往就知道該怎麼做了。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用簡單的詞語表達比長篇大論產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因爲大多數孩子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4.說出你的感受。不要評價孩子的個性和人品,孩子們願意聽到父母的真實想法,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會變得更誠懇。5.寫便條。有時候文字比口頭說更有效,在家裏,我們可以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寫上便條,這樣他們會更容易接受。這五個技巧,能幫助我們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臺,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開始。

三、 代替懲罰的方法。在家裏,經常會遇到孩子不聽話,頂撞父母的行爲,這時候,爲了孩子乖乖聽話,父母大多是把孩子揍一頓,然後不準喫飯,或者懲罰做家務。懲罰是一種非常沒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會讓孩子的行爲朝着與我們與我們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許多父母使用懲罰是因爲沒有人交給他們更好的管教方法。懲罰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搶着一個人,讓受罰的人,幾乎不會受到尊重。家長體罰孩子並沒有制止暴力,反而助長了暴力,體罰給孩子帶來痛苦,只能讓孩子更逆反,體罰孩子最不需要的。另外,家長體罰孩子,會在他們心裏留下陰影,將來他們長大了,也會不自覺地用暴力解決問題,用強烈的方式反擊,這都是小時候從父母那裏學來的。 不管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裏,我們管教孩子和學生時,當遇到孩子不聽話,提醒教育又不起作用,會時常會採用懲罰的方法,覺着自己已經是山窮水盡,沒有一點辦法了,懲罰的方法是殺手鐗、絕招,對孩子的管教還真的管用。可是,懲罰的方法,有利也有弊,弊端會更大,在孩子心裏,爸爸媽媽、老師,成了不講理的人,只是憑藉自己的權力和威嚴,來強制孩子執行。沒有一點公平而言,也沒有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我們懲罰孩子,孩子的精力會分散到了如何去報復,錯失了,對自己不當行爲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錯誤的機會。換句話說,懲罰孩子,我們實際上剝奪了他從內心深層對自己錯誤行爲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1.請孩子幫忙。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不攻擊孩子的人格。3.表明你的期望。4.提供選擇。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6.採取行動。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爲的自然後果。

四、鼓勵孩子自立。有的家長培養孩子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孩子與我們保持獨立,幫助他們從一個獨立的個體,將來讓自己獨當一面。孩子不是我們的複製品,翻版或者延伸,他們是一個獨立的人,與我們有着不同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同夢想的個體。如何幫助他們成爲一個自立的人?讓他們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讓他們親自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讓他們在自己的錯誤中得到成長。因爲當一個人總是處在依賴別人的境地時,更多的感覺是沒有能力,沒有價值感,怨恨挫敗和生氣。所以一方面,我們的孩子的確需要我們,因爲他們還年輕,沒有經驗,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告訴他們怎麼做?另一方面,他們的依賴又導致對我們的敵意。鼓勵孩子自立的六個技巧:1.讓孩子自己做選擇。2.尊重孩子的努力。3.不問太多問題。4.別急着告訴答案。5.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6.別毀掉孩子的希望。讓孩子學會自己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我們。孩子們從小到大,都將會面臨更多的選擇機會,這些選擇給孩子提供了和有價值的練習做決定的機會,如果從小沒有經歷過自己做選擇,將來對職業生活方式伴侶的選擇都會變得困難。  在孩子努力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要尊重他們,當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會集中精力去自己解決問題,不過,作爲父母,我們培養孩子的原則是讓孩子有責任感,但偶爾也可以“替他們做事。”

五 、學會讚賞孩子。俗話說得好:“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不管怎麼說在家裏得到讚賞的孩子,比起那些得不到讚賞的孩子,他們的自我感覺會更好,更樂於接受生活的挑戰,也更願意爲自己設立較高的目標。我們要努力保護孩子的自尊,把孩子看作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們每次對他們的感受表示尊重,給他們機會,自己做選擇,或者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都是在加強他的自信和自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真實的自我形象?答案就是讚賞他們。學會讚賞孩子,也是有學問的,如果是不切實際地、光說奉承的話來讚賞,可能會讓被讚賞的人產生懷疑;讚賞可能會導致否認;讚賞可能會帶來壓力;讚賞可能會讓我們關注到自己的弱項;讚賞可能會引起焦慮,干擾他們的行動,感覺會被控制。讚賞孩子的三個技巧:1.描述你所看見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爲總結爲一個詞。

六 、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僅影響影響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爲。 如果一個孩子不管是什麼原因陷入到了另一個角色中,是不是意味着他這一輩子就要飾演這個角色呢?他會被永遠禁錮在角色當中,還是能夠從角色中釋放出來呢?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的六個技巧:1.尋找機會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2.創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待自己。3.讓孩子無意中聽到你對他們的正面評價。4.以身作則。5.記住孩子那些特別的時刻。6.當孩子又按照原來的方式行事時,表達你的感覺和期望。

  我對文中有句話印象深刻:“永遠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我想到了自己12歲的兒子,今年剛上七年級,初入中學門檻,科目從小學的三門到初中的七門,並且都要求背誦記憶。他還一時不能適應,所以手忙腳亂,還經常被老師批評,優秀生的他暫時步入學困生的行列,他有點懷疑自己的智商。有一次對我說:“媽媽,我怎麼感覺總是比別人背的慢,是不是我腦子比別人笨呢?”聽他的老師也說,課堂上感覺他不如以前用功了。孩子陷入了認爲自己是學困生的角色,我們就尋找機會,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並告訴他以前的輝煌時刻,激發他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智商並不低於別人,而是可能剛入初中,以前獨自沒有離家學習的經歷,有點不適應緊張的中學校園生活,時間長了,一定會改變現在的情況。兒子不再懷疑自己的智商,逐漸從角色中釋放出來,對自己重新有了自信,學習成績也逐步上升。

  讀完這本書,我們目的是要把學到的新原則,新技巧運用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去,摒棄過去的不良習慣,培養出好的習慣,把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並加以內化的同時,不要忘記我們的終極目標:彼此相愛,讓自己快樂,也讓我們所愛的人快樂、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責和抱怨、體諒他人的感受、用正面的語言表達憤怒和煩躁、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讓孩子成爲有愛心,負責任的人。

  讀書學習就是爲了學以致用,我們閱讀這本書,就是能夠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尊重孩子的需要,讓孩子成爲有愛心、有擔當,負責任的人。 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放棄那些對孩子沒有幫助的說話方式,讓孩子能從我們身上學到好的溝通方法,然後用到他們今後的生活當中,和孩子成爲知心朋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