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怎么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是我们共读的第五本书,这是美国作家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合著的一本书。

从封面上,可以知道,这是美国家教类图书累计销量第一名,销售300万册,被翻译为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从侧封上,知道了这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神奇之书。让全球数百万家庭收获亲密亲子关系的家教图书,也是一本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必读之书。

我们做父母的,都渴望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多沟通交流,打开孩子们的心扉,让孩子快乐成长,心情舒畅!带着好奇心和神秘感,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想一睹为快,学习与孩子对话的秘诀。作者在序言中提出,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对孩子拥有同样的爱,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希望能传承给孩子们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追求着一个更大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寻找一种肯定,个人尊严人性的亲子沟通方法,书中作者的观点让我感受颇多:

一、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接受他们的感受。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感受呢?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立场,理解他们。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当我们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感觉更差。过分同情会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会让我们产生防范心理。如果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孩子内心的伤痛,并提供机会说出自己的困扰,这样会感觉没有那么郁闷和困惑,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认真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就有助于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四个技巧:1.全神贯注地倾听。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3.说出他们的感受。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在这四个技巧当中,最难的恐怕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它们的感受,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演练,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从孩子叙述中确定他的真实感受。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就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当然,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生活我们没有真正与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相对他们经,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内心。不过我认为,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尽管很多,但是还要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在与孩子相处交往中,自己的孩子适合哪种方式,就选择用适合他的方法,尽量做到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照抄照搬。二、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在亲子关系中,家长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源自于我们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有没有解决的方法呢?我们要回顾一下,当孩子希望孩子们配合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再听父母对你讲话,仔细体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有帮助的5个技巧有:1.描述,描述你所看见的,或者描述问题。2.提示。接受提示比接受谴责容易的多,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比长篇大论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大多数孩子不喜欢说教和长篇大论,对他们来说,越短越容易记住,越有效。4.说出你的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和人品,孩子们愿意听到父母的真实想法,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他们会变得更诚恳。5.写便条。有时候文字比口头说更有效,在家里,我们可以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写上便条,这样他们会更容易接受。这五个技巧,能帮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互相尊重的平台,而互相尊重正是合作的开始。

三、 代替惩罚的方法。在家里,经常会遇到孩子不听话,顶撞父母的行为,这时候,为了孩子乖乖听话,父母大多是把孩子揍一顿,然后不准吃饭,或者惩罚做家务。惩罚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会让孩子的行为朝着与我们与我们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许多父母使用惩罚是因为没有人交给他们更好的管教方法。惩罚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抢着一个人,让受罚的人,几乎不会受到尊重。家长体罚孩子并没有制止暴力,反而助长了暴力,体罚给孩子带来痛苦,只能让孩子更逆反,体罚孩子最不需要的。另外,家长体罚孩子,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将来他们长大了,也会不自觉地用暴力解决问题,用强烈的方式反击,这都是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我们管教孩子和学生时,当遇到孩子不听话,提醒教育又不起作用,会时常会采用惩罚的方法,觉着自己已经是山穷水尽,没有一点办法了,惩罚的方法是杀手鐗、绝招,对孩子的管教还真的管用。可是,惩罚的方法,有利也有弊,弊端会更大,在孩子心里,爸爸妈妈、老师,成了不讲理的人,只是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威严,来强制孩子执行。没有一点公平而言,也没有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我们惩罚孩子,孩子的精力会分散到了如何去报复,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1.请孩子帮忙。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明你的期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四、鼓励孩子自立。有的家长培养孩子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与我们保持独立,帮助他们从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让自己独当一面。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翻版或者延伸,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人,与我们有着不同性情,不同品味,不同感知,不同期望,不同梦想的个体。如何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自立的人?让他们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让他们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让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因为当一个人总是处在依赖别人的境地时,更多的感觉是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感,怨恨挫败和生气。所以一方面,我们的孩子的确需要我们,因为他们还年轻,没有经验,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告诉他们怎么做?另一方面,他们的依赖又导致对我们的敌意。鼓励孩子自立的六个技巧: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2.尊重孩子的努力。3.不问太多问题。4.别急着告诉答案。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6.别毁掉孩子的希望。让孩子学会自己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我们。孩子们从小到大,都将会面临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些选择给孩子提供了和有价值的练习做决定的机会,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自己做选择,将来对职业生活方式伴侣的选择都会变得困难。  在孩子努力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们,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会集中精力去自己解决问题,不过,作为父母,我们培养孩子的原则是让孩子有责任感,但偶尔也可以“替他们做事。”

五 、学会赞赏孩子。俗话说得好:“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管怎么说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比起那些得不到赞赏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感觉会更好,更乐于接受生活的挑战,也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我们要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每次对他们的感受表示尊重,给他们机会,自己做选择,或者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都是在加强他的自信和自尊。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正面、真实的自我形象?答案就是赞赏他们。学会赞赏孩子,也是有学问的,如果是不切实际地、光说奉承的话来赞赏,可能会让被赞赏的人产生怀疑;赞赏可能会导致否认;赞赏可能会带来压力;赞赏可能会让我们关注到自己的弱项;赞赏可能会引起焦虑,干扰他们的行动,感觉会被控制。赞赏孩子的三个技巧:1.描述你所看见的。2.描述你的感受。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六 、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不仅影响影响到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 如果一个孩子不管是什么原因陷入到了另一个角色中,是不是意味着他这一辈子就要饰演这个角色呢?他会被永远禁锢在角色当中,还是能够从角色中释放出来呢?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的六个技巧:1.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2.创造机会让孩子另眼看待自己。3.让孩子无意中听到你对他们的正面评价。4.以身作则。5.记住孩子那些特别的时刻。6.当孩子又按照原来的方式行事时,表达你的感觉和期望。

  我对文中有句话印象深刻:“永远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我想到了自己12岁的儿子,今年刚上七年级,初入中学门槛,科目从小学的三门到初中的七门,并且都要求背诵记忆。他还一时不能适应,所以手忙脚乱,还经常被老师批评,优秀生的他暂时步入学困生的行列,他有点怀疑自己的智商。有一次对我说:“妈妈,我怎么感觉总是比别人背的慢,是不是我脑子比别人笨呢?”听他的老师也说,课堂上感觉他不如以前用功了。孩子陷入了认为自己是学困生的角色,我们就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一个全新的自己,并告诉他以前的辉煌时刻,激发他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智商并不低于别人,而是可能刚入初中,以前独自没有离家学习的经历,有点不适应紧张的中学校园生活,时间长了,一定会改变现在的情况。儿子不再怀疑自己的智商,逐渐从角色中释放出来,对自己重新有了自信,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

  读完这本书,我们目的是要把学到的新原则,新技巧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摒弃过去的不良习惯,培养出好的习惯,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内化的同时,不要忘记我们的终极目标:彼此相爱,让自己快乐,也让我们所爱的人快乐、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责和抱怨、体谅他人的感受、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愤怒和烦躁、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让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的人。

  读书学习就是为了学以致用,我们阅读这本书,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尊重孩子的需要,让孩子成为有爱心、有担当,负责任的人。 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放弃那些对孩子没有帮助的说话方式,让孩子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好的沟通方法,然后用到他们今后的生活当中,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