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练|和孩子互动,如何先“勾”再“通”?

昨晚在教练督导|最佳一年小群,发了个自我觉察回顾,有小伙伴儿好奇询问如何理解“先勾”再“通”~

本想立即群里回答,但发现三俩句话还真说不完,索性就作为一篇“自我觉察”的文章分享吧~

感谢雪儿的提问,让我来梳理我的“潜意识”哈哈,这是我在与娃共处的一个“觉察”,想想,还真是,随着娃儿不断长大,与孩子沟通是件特别难的事儿,或者说,是件特别不容易做好的事儿。

我觉察,对孩子也像对公司老板一样,需要先“勾”再通。

什么意思呢?来源于“沟通”这个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沟”这个字,是三点水,加一个“勾”,你不能硬来,还不能将娃带到“沟”里去~

我儿子迷上了“小爱”,我在的时候尚能自制安稳做作业,我一去忙教练忙别的去了,他的心❤就痒痒了~

说明,在学习和小爱之间,我需要更多的“勾”,让他安住他的状态,然后才会有水渠汩汩流出,也就是自通啦

至于如何“勾”呢?有很多种,相信大家会有很多智慧,比如也可以从这个字下手~

1.“勾”搭,用什么如何勾起他的更多对学习的兴趣呢?

大家都可以根据自己孩子因地制宜,我家娃,就需要多说“正面的语言”,少说“不”,越禁止他越上瘾~

2.多问好奇开放的启发式问题,他会更喜欢。

3.提供有限选择,让他决定:)

4.达成“勾勾”,对自我承诺,实现约定

除了亲和共情,更多有目标意识,我们的“勾勾”合约指向是什么?

5.重要的是,对于寒假计划这件事儿,背景交代够清楚吗?

我和娃儿对这件事情,共同的基本认知是什么,达成了么?

6.目前的进展,可能的影响和利弊清楚么?

等等,以上如此“先勾”,再去和娃“沟通”,我们还在路上吗?

此时可用目标管理教练对话,让提问需更加清晰精准。

一方面,让娃清楚紧急度和需完成时间,目标可衡量吗?

另一方面,明晰“谁”是这件事儿的“负责人”?当下,我可以做些什么呢?我的反思是什么?

做妈妈不容易哈,也要跟团队教练一样,遇到娃儿未达计划,需要妈妈先自我教练,以保持稳定中正抽离的位置。

当然,始终需要注意的一点“勾”,需要更多的倾听,允许孩子陈述表达清楚他的观点和理由~

哈哈,如上随笔,育娃成为父母教练路上,一起加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