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都活成了与周围环境毫无差别

      我们是一个专科学校,多年来,学校的科研没有突破,临到期末,校长请来外边的专家给教师们洗脑,上课前校长用一个老师的话引题。他说:我在##学校教学,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了这个学校的水平。这句话引来了我很多思考,我们是不是活着活着就把自己淹没在周围的环境中了?

      这些年,学校不断引进一些高学历人才,硕士、博士,为的是他们能起到鲇鱼的效应,但几年过去,起到鲇鱼效应的寥寥无几,泯然众人的却大有人在。我们就是在这种不温不火的环境中,不断地在吞噬自己,在消耗自己。年轻人可能会因为生活的各种压力和琐碎搅得疲惫不堪,抽不出时间来突破自己。已经取得一定职称或职务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辛苦了半辈子了,不想再让自己太累,想要享受一下生活,平时只要上上课,拿着一份工资就可以了。专家是从本科院校来的,他们学校采用的是绩效考核,他说,改革的推进真的很难,但为了学校的发展,再难也得做。教授如果只会上课,那和讲师有什么区别?你拿着教授的工资,干的却是讲师的活儿,这肯定是不行的。用这位专家的话说就是教授就应该做科研,并把科研结果融入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本科院校的体制与我们不同,但他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如果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固步自封,就如温水中被煮着的青蛙,危险来临却不自知。在当今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知识与技能,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人有时候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的起点, 打破原有的成绩与地位,唯有如此,才会不断地突破。鸡蛋从里边打破,迎来新的生命,从外边打破,成为一份美食,永不打破,最后只能成为臭鸡蛋。人从内打破是成长,从外打破是压力,不管是因为自我成长的需要,还是迫于外在的压力不得不进步,都不能停步不前。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也不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之所以这些年还能不断地在做些事情,对自己有些要求,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努力,不想让自己落后太多。有时候也是迫于环境的压力,不得不逼自己往前走。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下岗热潮,很多企业职工40多岁就不得不半退,单位工资发了这个月,不知道下个月什么时候发。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辞职寻找出路。在一个新的领域,一个职场小白从学习电脑基本操作开始,一点点摸索,只想着能够有份收入,以便在这个城市能站住脚。生了孩子后,原来的工作有太多变数,家庭经济刚刚能维持日常,没有过多的剩余,为了生存,不得已选择了升学。三十多岁后,我选择了重新拾起勇气,拿起课本,只为了有一个更好一点的出路。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现在的单位,刚入职的前几年,我也曾为一个项目拼搏到深夜,为一个报告彻夜不眠。在同一个岗位工作了十几年时间,逐渐熟悉了工作的节奏,熟悉了周围的人和事,家里的经济收入在几年间也不断增加,安逸的生活让我丧失了以往的斗志,逐渐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工作之余的吃喝玩乐,周围同事的八卦天地,我突然发现自己深陷此间,还有点羡慕那种看似其乐融融的氛围。我缺少了那种对工作的享受感,也少了些拼搏后的成就感,长期的安逸生活,工作趋于程序化,没有新的成绩和突破,夜深人静之时,内心也有了些许的失落感,有了些许的不甘。

       其实很久以来我就是矛盾的,我既羡慕别人的悠然自得,也为自己没有什么进步而焦虑,也许正是这种焦虑感,让我没有完全放弃自己,也许人是需要有点上进心的,我终是无法把自己活成一条咸鱼,因为我根本就没有咸鱼的心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