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条泥鳅会带着你去打仗

“唉呀,我的妈呀,吓死我了!”小干突然蹦起来,退后两步,又把脚剁了几下。

“他平时挺稳重的,今天怎么会变成这样?”我狐疑的放下书,推开厨房的门,发现有两条大泥鳅在地上趴着, 微微动。

“泥鳅,你也怕吗?”我问。

“吓死我了,我最怕软体动物,一看到就让人发憷。”

“那要是放一条蛇或者一条鳝鱼,你不是吓趴了呀。”大米说。

“唉,没办法,我就是怕,打心底里怕,小时候还玩过呢,不知道长大了怎么这么怕。”小干说。

为什么面对弱小的生物,成年人会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说:我觉得所有没有脸、没有腿的生物都不像是一个“正常”的生物,如果它们会动,就会很可怕。甚至非生物也是这样。就好像你桌子上的笔、电线突然自己动起来,你会很害怕。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恐惧症主要是悬而未决的儿童期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冲突的结果,也就是说,儿童时期母亲的行为会影响着自己的认知,比如你亲眼目睹母亲对一些动物的反应过于激烈,不知不觉在你的脑海就形成一个印象,广泛一点,还可以是你的同伴和其他人的反应。

或者是你自己的亲身体验,小时候与动物接触的某些经历让你心里产生了阴影,也许这些经历你已经忘记,但是潜意识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所以看到某些动物就会产生恐惧的反射。

很多人都说不出自己为什么怕,反正他怕了,甚至他害怕的样子,会给你带来负面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舅舅家,下车的时候,爸爸看见了一个蚱蜢,他就捉住它,去逗表妹玩。没想到20多岁的表妹,吓得哇哇直哭,把爸爸弄得很不好意思。

“就一个蚱蜢,你至于吗?”她的妈妈不解。

“反正我很怕,你们不要再来吓我了,我到现在,心还在怦怦跳。”表妹没有装。

面对异类,人和人反应机制是不同的。我们的爱和怕,在潜意识里,会自动的分门别类,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便会跳起来自我保护。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到会这么强烈,难道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无独有偶,两岁的小外甥拿着假蛇和他的奶奶玩,没想到他的奶奶吓得一脚把他给踢倒了。

其实,这些都是过于敏感的生存本能发挥了不必要的作用。只要出现了一点不适因素,这些生存本能就会受到刺激,从而给我们的健康和幸福造成极大的影响。我们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是大脑来掌控的,我们的本能和经验决定了我们是谁。

“怕”是心底的一支箭,总会在我们的意料之外,拔剑四顾心骇然。

樊登老师说:真正的健康与幸福是一种能力,一种在艰辛挫折和挑战下仍感到安全和舒适的能力。我们的生存本能并非不可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人体体验新的刺激,帮助大脑形成全新的、正常的神经网络,这样人体就能找到一条恢复健康的道路。

大脑一旦遇到自己害怕的东西就会打×,坚决的抵制,就像一个顽劣的人一直在那里说不……目前只是一个小生物,让你如此的激烈反应,万一遇到更大的挑战该怎么办呢?

第一,学会对自己说是,对生命说是,对眼前发生的种种说是,采取接纳的态度,再去想办法克服,而不是跳起来反抗。

第二,学会用十五个简单的策略管理你的舒适区,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身心灵成长区,真正的去面它,挑战它,突破它。

第三,用本能激发你的无限潜能,让爱战胜怕,培养自己的双重感知能力,用多维的认知能力,不断的颠覆你原有的认知。

达尔文曾言:“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让你害怕的小生物之所以存在,就是想让你更大胆的“把活着喜欢过了”,用活悦的心去接纳一切,面对自己和其他的种种,活在当下,便是最好的修行。

泥鳅被我养了三天,它们吐出了种种牢骚,也吐出了种种解决办法。但是小干,还是没有办法面对它们。

“姐,我想做泥鳅,但是我好怕好怕它们,要不,你处理一下。”

“好的。它们也是极其可爱的小东西呀,你不用怕,它们伤害不了你。”我说着,但极其不忍心将它们当做食物。

“要不这样吧,姐,我来用剪刀把它们抛开,你只要在旁边陪着我就行。”

“看你怕成那样,还是我自己亲自操刀吧。”我像个刽子手,拿着剪刀对一条泥鳅下黑手。

“如果这一关,你替我闯过了,那我下一关该怎么闯?”这是第n个人在发问,n+1个人在笑。

生活是一回事,怕又是另外一回事。很多时候啊,我们不得不像一个刽子手来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