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不要让娱乐吞噬你的思想

文|芸只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娱乐至死》一书中,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事实证明赫胥黎的担心正在上演。

上个世纪中期,随着印刷术的没落,电视业的蒸蒸日上,公众话语权与媒介(电视)的联系愈发密切了。通过电视,我们可以看到图片,看到人的形象,这使得外貌都成为了我们判断新闻真实性,宗教说服力,商业发展等的依据。甚至美国在总统竞选上(政治),外貌都成了重要标准。

看上面的肯尼迪和尼克松光从外表上你pick谁呢?显然肯尼迪的精气神十足,而此时身体不适的尼克松加上着装不恰当,他涂了很厚的粉底,但拒绝了口红点缀,本来虚弱的身体更没精气神了。政绩、经验都不如尼克松的肯尼迪,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竟然在这次竞选中大获全胜。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拉开了电视竞选的序幕。直到今天,更可悲的事情发生了,很多人变得越来越不注重发掘人的内在,也越来越看不清事情的本质。他们天真地以为,很多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却没想到这是一场降维打击的巨大博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也就是20多年前,在美国旧金山曾经举行过一个集合全球的500多名政治、经济精英的会议,包括布什、撒切尔夫人、Bill Gate等大咖,当时大家一致认为,全球化会造成一个重大问题——贫富悬殊,将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100年前所谓的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

确实,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现象愈演愈烈。我们迫切地想要改变,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悬殊。

布热津斯基表示,谁也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二八现象”,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便是推出一个全新的战略“tittytainment”,即在80%人的嘴中塞一个“奶嘴”。

有资料表明:“奶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这样一来,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最终达到目的:占用人们大量时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为什么总会有霸总总裁爱上奶茶小妹的故事,因为现实中这样的机率几乎为零。他们相遇想爱的机率微乎及微,可正是如此,为了给人以幻想,这样的故事应运而生了。受众是谁?是奶茶小妹,因为精英女性根本没太多时间看这些东西。

为什么总会有女人就应该精致的相关鸡汤,二十岁经济独立单手法拉利的小伙层出不穷?我们的生活中却不多见?我们开始可能会反感,会骂,久而久之,我们就成了他们的附庸。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够精致,期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一夜暴富开上大奔。可就在这种无形的流量中,那些人越来越富有了,只剩下我们一片唏嘘。

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只需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份工作,便会沉浸在“快乐”中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他们安于现状,不喜欢思考。他们接受这个世界带来的所有信息,强行灌输给自己。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在这个时代,电视延伸到了网络,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逐步丧失了理性。

信息多得如沙砾,如何才能从中淘出珍珠?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并且冲浪的速度让我们难辨真假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无法持续追踪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在我们还未来得及打开我们的大脑时,又有铺天盖地的“新闻”。

网红的诞生,广告的影响,信息的冗杂。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多少人浮躁不安渴求一夜成名,多少人在看到广告画面后以为自己购买就后就能秒变都市丽人,又有多少人听多了鸡汤在清醒中沉沦。

在背后,努力多年的人无法出人头地,贷款借呗也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日日堕落还自我安慰。碎片化的信息夺走了我们的时间,我们往往在哈哈大笑中消耗了我们的精力,而过后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看严肃新闻的人越来越少了,看名著典籍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些娱乐八卦和别人胡乱堆砌的网文,成了我们的全部课余生活。

如果按照现在这个趋势无穷地发展下去,我们的未来将无法想象,到最后我们将会为我们热爱的东西而死,成为娱乐至死的乌合之众将成为压死我们最后的稻草。

希望我们做娱乐的主人,而不是让娱乐来控制我们,希望我们在理性之余适当娱乐,而不是在娱乐之后偶尔理性。

永远保持清醒学会做个有思想的人,就像歌德所说的,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