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點檢

回孃家過年,聽聽母親的絮叨和抱怨,雖然心裏稍有不悅,但她已近八十,抱怨就抱怨幾句吧。

1

母親說起村頭某老太太,和母親相仿的年紀,雖然跟女兒住一幛樓,卻得自已開伙,而老伴兒,是和女兒一家喫住的,幫忙女兒管理養殖,每年的壓歲錢,女媳給五千、女兒給三千。

這位老太太,十分的厲害,一雙手勤快麻利十分出活,一張嘴說出話來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水平。自打嫁到村裏,做小媳婦時,便得婆母不和,幾十年吵吵嚷嚷無休無止,直到幾年前婆母九十六高齡去世纔算罷休。

婆母去世後,這老太太彷彿打了大勝仗一般,硬是溫了幾壺老燒酒下肚,纔算是略微滿足膨脹的心情。可惜,這好心情沒維持多久,就找上了女兒的麻煩。於是,叮叮哐哐,家裏又搭上了戲臺。

這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只能搬出來單過,時常還會邀請過路的村鄰到她屋裏小坐,閒話家常。

年前老太太託母親帶話,說想到我們科室做保潔員,我極詫異:都快八十了,不是該頤養天年麼?爲何還要自已賺錢買花戴!

母親說起,她女兒在家裏極刻薄她,老太太做啥都不滿意,還甩臉色,自已受不得氣,不如自已找事做。又提起,前久她老伴兒生病住了一段時間的院後,老太太形容他還不如做月子的婦人,沒有關心安慰,極盡的挖苦刻薄。

母親又提起一個細節,說是老太太的老伴看見她大太陽下還在地裏薅草,擔心她中暑,想叫她上來,等太陽略偏,溫度下去點再做不遲,張張嘴最後也沒叫說是出聲,說是不敢。

我感到奇怪,問母親:這些細節都是人家裏的私事,你咋會知道?

母親說:這些都是他們家裏人自已傳出來的,老太太傳、她老伴兒傳、她女兒傳,他們不說,誰會知道!

我提醒母親,孩子沒教育好,父母纔是最應該反省的,而且,家和的最重要體現,就是有事家裏商量,不能在外人面前抵毀自已的家人,像這種走到哪兒都說自已孩子和家人壞話的人,少來往。

這種做母親的,不反省女兒爲何這樣對待自已,是不是自已打小沒有教育好,卻迫不及待地到處散步女兒不孝的行爲,利嘴張開便是一把接一把的刀子飛出來,捅得家人血肉模糊。這樣的母親,只圖一時嘴上暢快,根本不顧及家人感受,用話剁人,刀刀見骨,家就是她的戰場,親人都成了她的敵人,一個家攪成了屠宰場。

2

趁着假期,打算收拾收拾房間,以後經常抽空回來陪陪父母,晚了也方便住下。

翻着積塵的書架,一本本舊書映入眼簾。心裏突然冒出一句話來:

呵呵,這一屋子的書大約就是我窮的原因了吧!

抽出每一本書,撣去灰塵,摩挲着扉頁留言,那些關於這些書的記憶便如潮湧入。

我的習慣,是在每一本書扉頁,留下入書的時間和地點,所以,我的每本書都有來時,也有來處。

除了扉頁的留言,書的不同種類,也清晰地拉出了我幾十年的生命歷程。

最多的那幾欄,當然是醫學書,泛黃的那批自是我的入門教材,書頁翻得殘破不堪,內裏筆記甚多,映畫出年輕學子的孜孜不倦。另外一批教材略新些,筆記少了許多,那是後來學業晉升的階梯。還有就是領域內的知識性讀物,醫學這個行業,總是得邊學邊做,一刻也不能鬆懈,不過,這個部分的書大多數都跟隨着自已,在手邊,隨用隨取,這裏並不多。

次之的是心理學書籍,有教材,也有實例分析。但這類也是手邊書,大部分跟着自已搬到這裏、搬到那裏,方便隨時查閱。

還有一批數量不菲的國學經典,《論語》、《詩經》、《唐詩宋詞》、《元曲》、《大學中庸》、《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孫子兵法》《聲律啓蒙》等等。這些書是爲孩子準備的,她喜歡讀,我也喜歡讀,孩子年幼時,我們常常在睡前共讀一段,讓中國文化伴隨入眠。

其它的就是些雜書了,小說、散文、詩歌,啥都有。有翻過十數遍的紅樓、飄和三毛,這些帶着青春印記的書籍,不僅讓年輕的心在書裏翻越了千山萬水,還讓那些苦澀的成長歲月寫滿了書香。

書架最上層,放着幾本銷售有關的書。哦,我差點忘記了,這大約是我思維提升的一個轉折吧,雖然後來並沒有從事銷售行業,但通過這個知識點的切入,卻極大地提升了個人認知和格局,讓我理解了世界的多面性和人的複雜性,對人,多了一些悲憫;對事,多了一些慈悲。

書架角落裏,有一本薄薄的留言冊,記錄着五湖四海的同學們寄語。那些青春張揚的筆跡和內容,現在看來,充滿了稚嫩的豪情,還有許多獨特的棱角。裏面的人,有三五人時不時還能遇見,卻早已不是留言冊裏樣子,歲月,磨平了一切,也掩蓋了一切。

3

春日,宜點檢家事、宜點檢往昔、宜點檢心情,收拾過往,重啓征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