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發展讀書興趣

文/仁龍巴

我不是個不讀書的人,如果拿中國人的平均讀書量來比較,我比人均年讀3-4本書還是高出一些,從興趣上講我是喜歡讀書的,但從程度上遠沒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我一年的讀書充其量在25-30本。

高中以前家裏的書籍很匱乏,小學階段幾乎是一本小人書翻來覆去看的狀態,初中也僅限於課本上的文章和《故事會》而已。

升入高中,同桌問我看過哪些課外書,我一本都答不上來,他已經讀了很多名著,於是每個假期就向他借書看。

第一本是《魯濱遜漂流記》,之後陸續讀了四大名著和一些武俠小說。有了書,我的世界就發生了變化,原來一天到晚在戶外瘋玩,變成了在書裏做夢,在書裏暢遊,書之於我或許因爲稀缺而更顯得彌足珍貴。

讀什麼樣的書和選書路徑

一直以來我讀書沒有太多邏輯,小說、雜文、歷史、心理、管理都會涉及,隨着身份從女孩到母親的轉變,育兒、養生、詩歌、百科也納入到書單中。

選什麼樣的書通常有兩個依據,一是興趣,小說是閱讀初始的興趣,嚴歌苓曾經說創造需要一顆悲憫之心,如果對人世滄桑缺少敏感和洞察很難激起述說的靈感,讀小說亦如是,就像走進另一段人生哭過笑過,活過死過,閱讀小說好似一種情感的需求。

二是推薦,有的是身邊同學同事朋友明確地推薦,有的則是書中提到的相關書籍,或是正看的書的作者喜歡的作家,這種通過閱讀延展的書單通常會保持一種相對統一的格調,甚至是從一個經典到另一個經典。比如,讀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裏面提到很多書,尤其是多次提到杜拉斯的《情人》,喬治•奧威爾的《1984》,可以說爲你打開了更多好書的鏈接。

讀書的感覺和收穫

書是一位導師,工具書可以立竿見影地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早些年剛入職時冉斌的《薪酬設計與管理》、《工作分析與組織設計》,搭建人力資源基礎框架可以直接借鑑成熟的方法。二胎媽媽們曾戲言,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幾乎每個新手媽媽都有幾本育兒類書作指導,小時候感冒發燒,拉肚子等等小病都是從書裏找應對辦法,極大的緩解了面對孩子生病時的焦慮,直到現在有本《給寶寶做按摩》解讀國醫養生經典還在發揮神奇的作用;

管理、社科、歷史、心理類書籍啓發心智,引發思考,對職場生存和個人生活貢獻智慧,比如,傑克•吉多《成功的項目管理》、斯蒂芬•P•羅賓斯《管人的真理》、奧格•曼狄諾《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羅伯特•賴特《洞見》、威廉•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等等;

小說自不必多說,就像形容戲劇是誇張的生活,小說往往將一副悠長的歷史或生活畫卷跌宕疊放於你面前,教會你幻想,教會你感受,教會你洞察。

讀書能夠潛移默化地促進我去思考,並將思考的習慣向日常遷移,一點點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塑造自己的風格,雖然達不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但內心的獨特也會日漸外顯,打上自己的烙印。

不足和打算

一直以來我的讀書習慣很散漫,沒有計劃和目標,讀書時也少有筆記。因此,能夠形成的有效記憶量可以說少之甚少,沒有轉換爲記憶的知識不能作爲自己的知識,應用性也會大打折扣。

閱讀量少和閱讀方法有關。我很少跳行閱讀,總覺得會錯過細節,引發理解上的困難,同時,還有個壞習慣是喜歡默讀,這樣靠聽力轉換的閱讀速度根本上不去。不同類型的書要採取不同的閱讀方法,問答法,主題閱讀法,倍數閱讀法都是不錯的選擇。

韓國暢銷書作家二至成《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中有個100天讀33本書的目標,接下來,我也想試試。當設定的目標明確量化時,往往更容易完成目標。

同時,要求每本書要形成至少一篇的心得和相應的“見與思”卡片,幫助理解,記憶和日後的應用。

沒有興趣肯定走不遠,但光憑興趣也不一定能走長遠,興趣雖然沒有明確標尺衡量,但過程中賦予認真的態度,認認真真發展興趣,纔能有質的飛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