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與行動0216-2021

之前的課裏我們講到,結婚就像兩個人從原先的國家移民,成立一個新的國家。既要培養共同體感覺,建立對家的忠誠,也要處理一系列外交和內政的事務。

前幾節課,我們講的是家庭的外交,接下來,我們要講講家庭的內政。

一個國家要順暢運行,先要有運行的規則,家庭也是如此。

在童話裏,愛情故事的結尾通常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童話故事可以這樣結尾,是因爲童話裏的王子和公主不用操心誰做家務、怎麼管錢、怎麼安排旅行,也不用考慮到誰家過年、怎麼買房、買房的時候誰家贊助多少錢。

而現實生活中,這些都是夫妻要面臨的實實在在的挑戰,需要合適的家庭規則去應對。

有時候,你看到一對成熟的夫妻,他們已經有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可能會讓你誤以爲家庭規則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過程。其實,這個過程一點都不輕鬆。

對於一對剛結婚的夫妻來說,這種規則的建立,常常需要探索和磨合,也會挑戰他們原先一個人時候的應對模式。

從“我”到“我們”

如果說外交最大的問題,是培養夫妻的共同體感覺,分清楚“我們”和“他們”的邊界;那內政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個人和家庭、“我”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有時候,你需要把“我們”放到“我”之前,爲家庭做出妥協,才能在矛盾給彼此找一條出路。

道理都懂,可是現實的家庭中,一些特定的行爲,卻很容易激發起“我”的意識,讓夫妻開始計較起來。什麼樣的行爲呢?

一種是利益分配,也就是錢。誰掙錢,誰管錢,怎麼花錢等等。財政問題,最容易激起夫妻對於錢和利益的敏感。

我見過一個家庭,成家以後夫妻商量以後怎麼管錢。妻子覺得,錢應該歸我管,我才能放心。丈夫聽了心裏就不樂意:你自己也掙工資,又不是沒錢花,爲什麼我掙的錢也要上繳給你?

聽丈夫這麼一說,妻子就覺得丈夫不信任自己,對這份感情也不夠投入。而丈夫呢,覺得妻子太勢利。錢就成了兩個人關係的隔閡。

其實錢的背後不只是錢,還有關於信任、邊界、利益、公平等等之類的問題。在一個家庭裏,具體怎麼管錢並沒有統一的模版,但是當兩個人因爲錢不快時,就代表這個家還沒有建立起一種流暢的處理金錢的規則。而這常常是需要夫妻倆來協調的。

另一種常常引起彼此計較的,是權力分配,也就是該誰做主。類似誰洗衣服誰洗碗,晚上該幾點睡覺,在一起的時候是允許抱着手機各玩各的,還是要共同找一些事做。

我曾見過一對夫妻,分開住的時候,兩個人相處還挺好;結婚了,要搬到一起住,矛盾出現了。

丈夫是一個設計師,對房間的審美有特別的偏好,所以如果妻子給家裏買什麼裝飾品,他都會品評一番,並希望妻子按他的品味來買。而妻子呢,覺得丈夫太過挑剔,有時候還是我行我素地往家裏買一些東西。兩個人經常爲此吵得不可開交。

丈夫說:“明明我的審美比你好,你爲什麼就不能聽我的?”

妻子說:“家又不是一個設計公司。我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嗎?如果我什麼都不能買、什麼都不能擺,那這是你家,不是我家。”

你看,這對夫妻表面上在吵家裏應該怎麼裝修擺設,而實際上,他們在吵的是,家庭的擺設應該聽誰的,房間這個空間的佈置,誰能來做主。

空間是一個特別的隱喻。和房間這樣現實的空間類似,關係裏也有空間。所謂關係的空間就是,在一個空間裏,你有多大的自由可以自己做主。

一個人的時候,自己做主不是什麼問題;兩個人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一個的問題。

伴侶的態度在極大地束縛着你。如果你做的一個決定讓伴侶不高興,哪怕他勉強同意了,或者就算你不管他的意見自己做了,你還是會覺得被限制了,並暗暗怪他爲什麼不高興。

這種束縛來自在乎。我們在意自己,也在乎對方時,而我們還找不到一種協調彼此的方式,那這種束縛就會變得非常強烈。

這種束縛的根源,在於夫妻仍然太強調我,而沒有培養"我們"。

當我們習慣性地強調自我時,對方就會變成我們關係空間裏的障礙物。

就像這對夫妻,設計師丈夫想按自己的審美去裝扮房間,這是他想要的空間,而對妻子而言,有自己決策的權力,也是她的空間,兩個人都在拼命維護自己的空間,卻沒有想到打造夫妻共同的空間。

除非他們能夠打造更多屬於"我們"的空間,否則這種束縛會一直存在。

那怎麼打造屬於“我們”的空間呢?理想的方式當然是彼此審美、愛好、價值觀都一致,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夫妻之間總是會有差異。

而更現實的辦法,就是雖然承認彼此之間有差異,但是能夠打造彼此都認同的家庭規則,來處理這種差異。

家庭規則是一種協調機制,讓兩個人通過對自己的改變、對對方的適應,建立起夫妻共同的空間。就像把兩塊形狀不同的拼圖做一番裁剪,拼成完整的一塊。

裁剪意味着改變。你會調整你的需要,也要學習滿足對方的需要。家庭規則就是兩塊拼圖縫合的那條中間線,它顯示了你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滿足,多大程度上需要爲對方做犧牲。

表面上,家庭規則是在規定夫妻具體怎麼做事,而這背後,其實是夫妻對於彼此的差異,形成的一套協調機制。

怎麼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家庭規則呢?在這裏,我給你三個建議。

建議一:做好改變的準備

第一個建議,就是做好改變的準備,結婚一定意味着有所改變。

關於婚姻,有個古老的隱喻,是說我們尋找伴侶,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找到了當然會欣喜。

這個隱喻聽起來很有道理,可是它沒有說的是,我們和另一半並不是天然就匹配的,我們都需要改變自己才能合在一起。

有一對夫妻吵架,丈夫抱怨妻子說:“我從來沒要求你改什麼,爲什麼你總是要求我改!我們各過各的不好嗎?”

可是這個丈夫不知道,妻子希望對方的生活在她的控制下,也是妻子原先的習慣。丈夫希望妻子不要對他有什麼要求,其實也是希望妻子改變。

如果一對夫妻沒有爲對方做出改變,那其實他們還算不上一對真正的夫妻。

建議二: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但是,改變不意味着一方就必須要遷就另一方。第二個建議,是尋找一種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設想有這樣一對夫妻,男生是北方人,喜歡吃麪食,女生是南方人,喜歡喫米飯,兩人如何協調,來建立家庭的飲食規則呢?有這麼幾種可能。

第一種是一方遷就了另一方,這樣家庭的口味就統一了。

第二種是誰也不遷就。家裏喫飯各喫各的,平時下館子也各下各的,那這樣他們就不像一家人了。

第三種是兩個人發展出了一種創造性的協調方式。恩愛的夫妻經常會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

拿這對夫妻來說,他們就可以中午喫米飯,晚上吃麪食,或者平時喫米飯,週末吃麪食。或者,不管米飯還是麪食,哪家好喫喫哪家。他們既想辦法保持了自己的需要,也滿足了對方的需要。

再舉幾個例子。

怎麼決定誰管錢?有對夫妻就各自拿了一筆錢,開展了一個爲期一年的理財比賽,誰的收益率大,錢就歸誰管。

誰來洗碗?有夫妻會用遊戲的輸贏來決定。

孩子到底是要上奧數還是踢足球?有對夫妻的結論就是,先去試試看,看孩子適不適應,不行我們再改。

這些創造性的辦法,背後都有一種態度,就是誰也不會把改變看作是一種屈服,而只是夫妻在尋找一致地方的過程。它背後有一個假設:我們的關係比分歧更重要。

建議三:欣賞和感激

我的第三個建議,是一定要欣賞和感激對方爲家庭、爲你所作出的改變。

欣賞和感激,是弱化“我”,而強化“我們”最好的良藥。其實,人在很多時候是願意爲對方改變的,只要我們把這種付出看作是一種愛的表達。可是這種愛的表達,也需要對方的欣賞和感激。“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

相反,如果從對方那裏受不到任何好的反饋,我們就免不了開始計較“憑什麼是我改”。不再把改變當作心甘情願的付出,而是將它看成對方對我們的強迫。而一旦家庭計較起誰付出得多、誰付出得少,它就把“我”放到“我們”之前,它就會變成一筆算不清的爛賬。兩個人也會因此把彼此放到對立面。

在親密關係的工作坊中,有時候我會讓學員用一個句式造句,就是“幸虧我的伴侶做了什麼,我纔可以怎麼樣”。

很多人說,平時沒覺得,到說出這個句子,才發現對方爲自己做了這麼多。只不過我們把這種付出變成了一種理所當然,最後就慢慢視而不見了。在造完句後,我會建議對方回家去向自己的伴侶表達這種感激,常常會有不錯的效果。

最後,你也可以試試用“幸虧我的伴侶做了什麼,我纔可以怎麼樣”造個句,歡迎留言分享給我,也記得要分享給你的伴侶。

幸虧老公對我有足夠的包容,我纔可以放開心結,能夠坦然的面對困難。

幸虧老公有足夠的擔當,家裏重要的事情都能夠承擔起來,我纔不用操心太多,輕鬆面對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