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行动0216-2021

之前的课里我们讲到,结婚就像两个人从原先的国家移民,成立一个新的国家。既要培养共同体感觉,建立对家的忠诚,也要处理一系列外交和内政的事务。

前几节课,我们讲的是家庭的外交,接下来,我们要讲讲家庭的内政。

一个国家要顺畅运行,先要有运行的规则,家庭也是如此。

在童话里,爱情故事的结尾通常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童话故事可以这样结尾,是因为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不用操心谁做家务、怎么管钱、怎么安排旅行,也不用考虑到谁家过年、怎么买房、买房的时候谁家赞助多少钱。

而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是夫妻要面临的实实在在的挑战,需要合适的家庭规则去应对。

有时候,你看到一对成熟的夫妻,他们已经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则,可能会让你误以为家庭规则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一点都不轻松。

对于一对刚结婚的夫妻来说,这种规则的建立,常常需要探索和磨合,也会挑战他们原先一个人时候的应对模式。

从“我”到“我们”

如果说外交最大的问题,是培养夫妻的共同体感觉,分清楚“我们”和“他们”的边界;那内政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个人和家庭、“我”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你需要把“我们”放到“我”之前,为家庭做出妥协,才能在矛盾给彼此找一条出路。

道理都懂,可是现实的家庭中,一些特定的行为,却很容易激发起“我”的意识,让夫妻开始计较起来。什么样的行为呢?

一种是利益分配,也就是钱。谁挣钱,谁管钱,怎么花钱等等。财政问题,最容易激起夫妻对于钱和利益的敏感。

我见过一个家庭,成家以后夫妻商量以后怎么管钱。妻子觉得,钱应该归我管,我才能放心。丈夫听了心里就不乐意:你自己也挣工资,又不是没钱花,为什么我挣的钱也要上缴给你?

听丈夫这么一说,妻子就觉得丈夫不信任自己,对这份感情也不够投入。而丈夫呢,觉得妻子太势利。钱就成了两个人关系的隔阂。

其实钱的背后不只是钱,还有关于信任、边界、利益、公平等等之类的问题。在一个家庭里,具体怎么管钱并没有统一的模版,但是当两个人因为钱不快时,就代表这个家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流畅的处理金钱的规则。而这常常是需要夫妻俩来协调的。

另一种常常引起彼此计较的,是权力分配,也就是该谁做主。类似谁洗衣服谁洗碗,晚上该几点睡觉,在一起的时候是允许抱着手机各玩各的,还是要共同找一些事做。

我曾见过一对夫妻,分开住的时候,两个人相处还挺好;结婚了,要搬到一起住,矛盾出现了。

丈夫是一个设计师,对房间的审美有特别的偏好,所以如果妻子给家里买什么装饰品,他都会品评一番,并希望妻子按他的品味来买。而妻子呢,觉得丈夫太过挑剔,有时候还是我行我素地往家里买一些东西。两个人经常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丈夫说:“明明我的审美比你好,你为什么就不能听我的?”

妻子说:“家又不是一个设计公司。我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吗?如果我什么都不能买、什么都不能摆,那这是你家,不是我家。”

你看,这对夫妻表面上在吵家里应该怎么装修摆设,而实际上,他们在吵的是,家庭的摆设应该听谁的,房间这个空间的布置,谁能来做主。

空间是一个特别的隐喻。和房间这样现实的空间类似,关系里也有空间。所谓关系的空间就是,在一个空间里,你有多大的自由可以自己做主。

一个人的时候,自己做主不是什么问题;两个人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的问题。

伴侣的态度在极大地束缚着你。如果你做的一个决定让伴侣不高兴,哪怕他勉强同意了,或者就算你不管他的意见自己做了,你还是会觉得被限制了,并暗暗怪他为什么不高兴。

这种束缚来自在乎。我们在意自己,也在乎对方时,而我们还找不到一种协调彼此的方式,那这种束缚就会变得非常强烈。

这种束缚的根源,在于夫妻仍然太强调我,而没有培养"我们"。

当我们习惯性地强调自我时,对方就会变成我们关系空间里的障碍物。

就像这对夫妻,设计师丈夫想按自己的审美去装扮房间,这是他想要的空间,而对妻子而言,有自己决策的权力,也是她的空间,两个人都在拼命维护自己的空间,却没有想到打造夫妻共同的空间。

除非他们能够打造更多属于"我们"的空间,否则这种束缚会一直存在。

那怎么打造属于“我们”的空间呢?理想的方式当然是彼此审美、爱好、价值观都一致,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夫妻之间总是会有差异。

而更现实的办法,就是虽然承认彼此之间有差异,但是能够打造彼此都认同的家庭规则,来处理这种差异。

家庭规则是一种协调机制,让两个人通过对自己的改变、对对方的适应,建立起夫妻共同的空间。就像把两块形状不同的拼图做一番裁剪,拼成完整的一块。

裁剪意味着改变。你会调整你的需要,也要学习满足对方的需要。家庭规则就是两块拼图缝合的那条中间线,它显示了你的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满足,多大程度上需要为对方做牺牲。

表面上,家庭规则是在规定夫妻具体怎么做事,而这背后,其实是夫妻对于彼此的差异,形成的一套协调机制。

怎么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家庭规则呢?在这里,我给你三个建议。

建议一:做好改变的准备

第一个建议,就是做好改变的准备,结婚一定意味着有所改变。

关于婚姻,有个古老的隐喻,是说我们寻找伴侣,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找到了当然会欣喜。

这个隐喻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它没有说的是,我们和另一半并不是天然就匹配的,我们都需要改变自己才能合在一起。

有一对夫妻吵架,丈夫抱怨妻子说:“我从来没要求你改什么,为什么你总是要求我改!我们各过各的不好吗?”

可是这个丈夫不知道,妻子希望对方的生活在她的控制下,也是妻子原先的习惯。丈夫希望妻子不要对他有什么要求,其实也是希望妻子改变。

如果一对夫妻没有为对方做出改变,那其实他们还算不上一对真正的夫妻。

建议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但是,改变不意味着一方就必须要迁就另一方。第二个建议,是寻找一种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设想有这样一对夫妻,男生是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女生是南方人,喜欢吃米饭,两人如何协调,来建立家庭的饮食规则呢?有这么几种可能。

第一种是一方迁就了另一方,这样家庭的口味就统一了。

第二种是谁也不迁就。家里吃饭各吃各的,平时下馆子也各下各的,那这样他们就不像一家人了。

第三种是两个人发展出了一种创造性的协调方式。恩爱的夫妻经常会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拿这对夫妻来说,他们就可以中午吃米饭,晚上吃面食,或者平时吃米饭,周末吃面食。或者,不管米饭还是面食,哪家好吃吃哪家。他们既想办法保持了自己的需要,也满足了对方的需要。

再举几个例子。

怎么决定谁管钱?有对夫妻就各自拿了一笔钱,开展了一个为期一年的理财比赛,谁的收益率大,钱就归谁管。

谁来洗碗?有夫妻会用游戏的输赢来决定。

孩子到底是要上奥数还是踢足球?有对夫妻的结论就是,先去试试看,看孩子适不适应,不行我们再改。

这些创造性的办法,背后都有一种态度,就是谁也不会把改变看作是一种屈服,而只是夫妻在寻找一致地方的过程。它背后有一个假设:我们的关系比分歧更重要。

建议三:欣赏和感激

我的第三个建议,是一定要欣赏和感激对方为家庭、为你所作出的改变。

欣赏和感激,是弱化“我”,而强化“我们”最好的良药。其实,人在很多时候是愿意为对方改变的,只要我们把这种付出看作是一种爱的表达。可是这种爱的表达,也需要对方的欣赏和感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相反,如果从对方那里受不到任何好的反馈,我们就免不了开始计较“凭什么是我改”。不再把改变当作心甘情愿的付出,而是将它看成对方对我们的强迫。而一旦家庭计较起谁付出得多、谁付出得少,它就把“我”放到“我们”之前,它就会变成一笔算不清的烂账。两个人也会因此把彼此放到对立面。

在亲密关系的工作坊中,有时候我会让学员用一个句式造句,就是“幸亏我的伴侣做了什么,我才可以怎么样”。

很多人说,平时没觉得,到说出这个句子,才发现对方为自己做了这么多。只不过我们把这种付出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最后就慢慢视而不见了。在造完句后,我会建议对方回家去向自己的伴侣表达这种感激,常常会有不错的效果。

最后,你也可以试试用“幸亏我的伴侣做了什么,我才可以怎么样”造个句,欢迎留言分享给我,也记得要分享给你的伴侣。

幸亏老公对我有足够的包容,我才可以放开心结,能够坦然的面对困难。

幸亏老公有足够的担当,家里重要的事情都能够承担起来,我才不用操心太多,轻松面对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