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結餘,誰是賺你差價的中間商

錢最普遍的說法莫過於攢錢的速度永遠跟不上花錢的速度。如果這句話有什麼不對,那就是侷限在70、80後。因爲90、00後壓根不攢錢,信用卡、花唄、白條可以透支,再不濟有家人接濟,沒錢一樣也能活的挺好。


每個人花銷都不一樣,都在感嘆賺錢難的同時錢究竟怎麼花出去的,花了多少,大家都是憑感覺,因而計量以粗糙的千爲單位。


錢也在賺,感覺也沒出去玩,出去消費,一年到頭,咋還沒結餘。網上有一個段子:

我明明是因爲沒有錢才上班的,

但是我上了班之後我還是沒有錢,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難道是有中間商賺差價嗎?


自己本着找出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其次想看下自己開銷究竟有多大,不能糊弄自己,要精確到元甚至角。


從18年開始嘗試用手機app記賬,但凡是花銷就記着,平時很少看。因爲對於上班族來說,收入每月就那麼一次,而開銷是無時無刻不在,比例嚴重不對等。前期記賬得克服多大的內心深處不適應。

這個不適也有積極的作用。本身人在購物過程中是一種爽的體驗,然而支付過程卻是痛苦。以前使用紙幣支付時代,由於這種支付的痛苦會降低你的購買慾,很多時候你在付款那剎那決定不買了。


隨着移動支付時代的到來,掃碼“滴”的一聲就支付了,它把支付的痛苦與購物的爽給分離了,讓你最大化只會體驗到購物的爽。結果就是花錢無數而不自知。


記賬兩年後印證了。隨着一年的結束,無意間導出app上的記賬數據,嚇自己一跳。自己竭盡所能的剋制自己無謂的購買慾望,但是開銷依然很大。在沒有數據之前,自己以爲一個月花銷五六千足以。但是數據面前,那只是的你以爲。實際開銷比你以爲的多50%以上。擺在眼前實打實的數據,精確到角到分。


數據就像破案的警察,把出問題的中間環節找出來了,你自己就是那個賺差價的經銷商。


大數據時代如同喊狼來了,喊了這麼久,對於我們個人好像沒太大影響。但是這次記賬數據讓自己清晰的見識到花錢,確切來說無意識的花錢是這麼多,看到了數據的威力。


繼續堅持記賬,保持支付的痛不被剝離出去,提醒自己。


同時更重要的是賺錢纔是王道,不斷提高收入,再保持適當支出,纔會不斷結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