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韌手記(24)

寫作,總要思考,遐思妙想,構思想象,總有無限的空間。

細讀,細思,細寫。這三者,是與觀察入微、認真體驗生活分不開的。

任何生活內容,生活細節,任何一件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對於寫作者來說,都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片段。無論小說抑或散文,都需要有豐富的、精彩的生活內容。內容愈豐富,其文愈充實,愈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想象。

一個具有生活閱歷的作者,必定有他在生活過程中所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感悟,存儲於他的腦海。當他進行寫作的時候,這些庫存的生活素材,又必定自自然然的呈現出來,供他變轉和應用。

許多往事,是那樣的瑣碎,然而正是這些瑣事,恰恰就是深刻地烙於腦海的生活印記,是作者當年所處生活環境的印象和縮影。這些,是何等的真實,沒有在那個環境生活過的人,是編造不出來的。

一個人,凡他所經歷過的生活,只要他在那生活的過程中,勤於動筆,作些記錄,也不失爲積累生活素材的好辦法。

我中學畢業後,即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燒過磚,打過鐵,拉過車,務過農。年近而立,始回城工作,憑筆桿子喫飯。

在那青春的歲月,在那種種艱苦的勞作中,我與人爲善,以自己爲人隨和的性格,每到一處,都能將自己的身心融進老百姓的集體生活中,聽其言,觀其行,向他們學習,和他們和睦相處。

幹一行,學一行,我每種勞作都能適應。打鐵年餘,即能作師傅的副手,揮小錘輕點鐮鋤,做好最後的一道工序,讓它變爲成品。

鄉居近十年,犁田耙地,播種育秧,拔秧插秧,耘禾拔草,收割碾稻,拉牛車,拖糞水,施化肥,裝柴禾,點花生,撒芝麻,砍甘蔗……凡老農會的耕作技術,我都學會;凡鄉村壯勞力能幹的活,我都能幹。

我感覺最爲實用,最爲自豪的,就是在鄉居期間,僅用半年的光陰,就學會了雷州話,便於我與當地的羣衆交流。

我是客家人,自小講“涯”話。求學時期,學會了粵語和普通話。在雷州半島那片紅土地上工作、生活,如果不懂講雷州話,就很難與羣衆交流,與別的人們溝通。

好在,那時候年輕,學什麼都較爲容易。同雷州人一起勞作,開會,生活,進行農產品交易,我虛心向他們學習,僅僅半年,不但能用雷州話與他們進行交流,還能用雷州話讀報紙,讀文件給羣衆聽。儘管有“來來”之音,不太流利,但他們都能聽懂我所說的意思。他們所表達的言語,我也明白其意,交談日漸方便。

我所經歷的一切,都會擇其要者而記之,日久養成了記敘的習慣,就是回城工作後,照樣記。僅2017年5~12月,我就記滿了1800頁稿紙,約36萬餘字。日積月累,我記了大量的日記、生活札記。

也就是說,我擁有較豐富的生活素材,如果將這些進行整理,納入一些尚能回憶起來的人事,加以深思、聯想、補充,將是我進行創作的“活水”,難得的寫作材料。

(根據原稿錄入,首發簡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