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造就了一代人,也造就了獨有的文學作品——《黃金時代》

文/仁龍巴

走在四十歲的年紀,讀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實在有不少共鳴。

年少輕狂的記憶猶在眼前,歲月卻已磨平了我的棱角。隨着軀體的一天天老去,我掌握了絕好的技巧隱藏在人羣中,得以平靜度日。偶爾暴露出一兩句“驚天之語”,才恍惚着提醒自己,格格不入的內心還沒有徹底死去,我還是想掙扎着做自己。

當然,《黃金時代》的主人公王二纔算得上是真正的特立獨行,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爲。在他面前我那一點點的輕狂簡直不足爲道。老實說沒怎麼看過知青文學,我也不知道知青到底是什麼樣的,真如小說裏那般瘋狂嗎?

我身邊沒有當過知青的長輩,唯一一對是前男友的父母,分別從北京和天津下鄉到山西,真後悔早些年沒有聽聽他們講以前的故事,我或許就更能理解王二在二十一歲插隊雲南的生活經歷。

知青插隊的大背景自然和那段特殊的歷史逃不開關係,每每讀相關的文學作品,內心備受煎熬,總有種無法宣泄又難以走出的巨大悲痛,即便是季老用輕鬆幽默的筆觸寫下《牛棚雜記》,那種血淋淋地迫害仍然讓人無法想象。

《黃金時代》裏也有批鬥,王二和陳清揚還經常出鬥爭差,但看不到殘忍,相反還有些隨性自由,甚至是一點點的精神享受;也有礦院賀先生忍受不了迫害跳樓自殺,但那畢竟是少年眼中的記憶,且這份記憶裏更多的是對死的思考。所以,讓我對知青的身份更多了一重好奇。

另外,我也突然想起,那個歲月參與其中的紅衛兵、小紅衛兵不正好是青春期嗎?青春期啥特點?天不怕地不怕,怎麼驚天動地怎麼來,所以,好像每個人都特別瘋狂,能幹出一堆傻事來。他們是怎麼走出青春期的,這一點也點燃了我的好奇心。

這一番想象,足以看出50年代走過的二十年和70年代走過的二十年差異太大!時代造就了一代人,也造就了獨有的文學作品。

我讀的這本《黃金時代》是王小波逝世二十週年的紀念版,因此裏面附送了一個信封,裝着王小波寫給他敬佩的許倬雲老師的親筆信(複印件)。信中最好地詮釋了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對寫性的理解,正如他所說,“生活就是如此,又何須掩飾?”

的確,在讀這本書時,就是那種簡單的自然的本能的性的需求,沒有絲毫媚俗之嫌,也沒有任何警醒說教的意圖,讓你從複雜的人性迴歸到自然。

只是我從沒想過,王二生命中的四個女人,扮演者不同的角色,一個代表友誼(陳清揚)、一個代表真愛(小轉鈴)、一個代表初戀(線條)、一個代表婚姻(二妞),在性這方面最自然和滿足的居然是和代表友誼的陳清揚,我從沒想過友誼和性還可以建立聯繫,以爲只有愛情和婚姻而已。

劉心武評價這本書,“我細讀了《黃金時代》。不是一般的好。太好了。”

我卻不能只用一句話精闢概括出它的好來,於是有了這篇讀後感。

100天讀33本書——第12本《黃金時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