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之前,先學會求已

《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個人在屋檐下躲雨,恰好遇見觀音菩薩撐傘走過。這人便叫住觀音:“都說菩薩普度衆生,你今天帶我一程如何?”菩薩回答:“我在雨裏,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渡。”聽罷,這人立刻跳出檐站在了雨中,說:“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渡我了吧?”觀音菩薩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爲有傘;你被雨淋,因爲無傘。所以不是我渡自己,而是傘渡我。你要想渡,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

第二天,這人又遇到了困難,前去寺廟祈禱。走進廟裏的時候,才發現觀音菩薩的銅像前面,也有一個人在祈禱。奇怪的是,他發現那個人和銅像竟長得一模一樣。於是他問道:“你是觀音嗎?”“我正是觀音。”他又問道:那你爲何還拜自己?觀音菩薩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事習慣求人,其實是源於依賴心理太過,我們每個人多少會有一些依賴心理存在,這也是一種本能的體現,我們從嬰孩時期開始就依賴於大人才得以逐漸成長,當我們自身還不具備足夠的能力時,向外求助似乎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求生本能。

再長大些,依賴心理依然存在於我們慣常的行爲中,在我們的每段關係裏,無論社會關係,親密關係,還是朋友之間,當遇到一些問題時,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地詢問:怎麼辦?怎麼辦?我應該怎麼辦?習慣性渴望從外界尋求幫助。

其實,在說“怎麼辦”之前,我們是不是要先冷靜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能否解決?在開口求人之前,先學會自己去嘗試解決問題,而不是習慣性地向外求助。誠然,每個人都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在遇到個人能力無法解決的時候,適當向外尋求幫助自然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是自己有望解決而懶於動腦動手,那是不是有些不應該了?

要知道,自己強比什麼都強。強者自救,聖者渡人。這句經典來自於《肖申克的救贖》。

外表柔弱的安迪,內心卻潛藏着常人難有的堅定信念和意志力,他一刻也沒有忘記過追求自由的嚮往,並終於用20年的時間終於鑿通了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

這不僅僅是道阻且長這麼簡單,更是安迪在惡劣的牢獄環境中,得以保持冷靜的頭腦和無窮的智慧的體現,他受住了牢獄體制化的危險、奸詐典獄長的無情迫害,沒有什麼可以擊倒他嚮往自由,完成自我救贖的信念。

當身陷囹圄求無可求之時,只有學會自強,纔是逃出生天的最好辦法。我們都是在事件中學習,並得到成長和獲得經驗的,如果遇事時習慣向外求助,不僅給他人帶去了麻煩與困惑,而且還可能需要仰人鼻息看人臉色,更是斷絕了一次完成自我成長的機會。

尋找一棵大樹固然好乘涼,但永遠躲在別人的傘下,我們只會越來越弱,越來越沒有勇氣去成爲更好的自己。況且,別人的幫助一次是一次兩次是兩次,且隨時有可能拒絕,只有自己學會勇敢地在雨中奔跑,學會本領才能給我們帶來永遠的助益。

成長的路都是爬坡的路,一定會很難、很累,但是,再難再累,慢慢走,也就上去了。

沒有誰天生就是強者,強者也是從無數次的歷劫中強大起來的,就像那些參天大樹,也都是由種子成長起來的,它沒有告訴我們,爲了破土成長,它歷經了哪些艱辛和磨難,它也沒有告訴我們,它是如何在身上刻下那一道道紋理,畫上那一圈圈年輪。

但是它告訴了我們,只有自己成長起來變成一棵參天大樹,才能最先享受陽光的溫暖,和風的輕拂,才能爲他人撐起一片陰涼的天空,才能回報大地曾經給予的那些愛。

學會求已,就是學會向內自救,只有自己的內核足夠強大,我們才能跑得更快,走得更遠,從而擁有更多的幸福體驗。


文:花小溪   來自:市井美學(yunshenchu-)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