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食和文學》|飲食,是一件最簡單也是最講究的事

說到喫,就想起蔡瀾曾說,活着,大喫大喝也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

可不是麼,人生,如果沒有有所喜愛與享受,那還活個什麼勁兒呀。但人生,若只知喫喝,那又該是多麼無趣呢。

我一直挺喜歡汪曾祺的散文作品的,究其原因,也許是那些文字真的很接地氣吧。汪先生的文字平實質樸,自然不繁雜,沒有刻意,也不追求詞藻華麗,他的每一句話就像是某個熟悉的長輩在跟你話家常一樣,那樣漫不經心,隨心所欲,卻又字字珠璣,手到擒來。

從某些方面來講,他的作品語言裏是充滿了古拙典雅的氣息的,行文簡潔不刻意修飾,這種樸素平實,也許正是體現了那個年代的人所特有的淳樸和善、自然不造作的民風氣質。

《喫食和文學》這本散文集主要講的自然是關於喫的東西了,但又不僅僅只是食物,作爲一個愛喫也愛做的人來說,怎麼可以錯過這麼一本好書呢。

“蔬菜的命運,也和世間一切事物一樣,有其興盛和衰微,提起來也可叫人生一點感慨。”

汪先生的一生經歷過不少運動,也遭受過不少生活的揉搓,對於任何事情自然也都有着自己各種各樣的感受與見解,對於食物自然也是這樣。他所到一個地方,所喫到的每一種食物,他都有着很不一樣的、深刻的感受,時隔幾十年,想來依然如昨日般記憶猶新。

這裏收錄的每一篇文章裏,他看似在簡潔平淡地給讀者分享自己所認知到的每一種食物,實際上他又在借食物之力向讀者傳遞如何去創作文學作品,更是毫無遮掩地表露了當時自己的處境與際遇。從這些關於飲食生活的點點滴滴上看,汪先生是一個非常坦誠感性的人,他不揚長也不避短,說起自己被捉弄,言語裏依然是飽含着懷念的感情。

汪先生足跡遍佈東南西北,書中提到的某種食物很有可能就是你家鄉的味道,基於這一點,就讓人感覺很親切。所以,在《喫食和文學》裏,有某些食物是能勾起我們對於童年的回憶的,比如炒米,現在幾乎都不會有了。但我記得在我童年時,每每家裏來客人,總要泡一碗甜甜的炒米茶,媽媽還會在裏面放進三四粒蜜棗。另外,大年初一,那時候湯圓很少做,就用甜甜的炒米茶代替,寓意新年伊始,甜甜蜜蜜。

再比如黴莧菜杆,這跟臭豆腐相似,既臭又香,小時候沒有很多菜喫,這個菜是夏季佐粥的良配妙品。記得醃製這個菜我爺爺是很在行的,別人醃製到可以喫時,會有硬芯,不會黴軟,口感就會差很多,但我爺爺做的,就是“外酥裏嫩”,臭香可口。製法還是有講究的,我依稀記得,裏面得加白礬。現在雖然街上偶有,但也不多見了,而且一盒一盒買的也遠沒有自己家裏醃製的香味了,總之口味是不地道了。

《喫食和文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喫的東西,也是汪先生對喫食的喜愛和講究的態度,也是他對於文學創作的理念與修養的體現,更是他對自己生活中所經歷過的一切的一種回顧與懷念。

一本關於喫的書,裏面卻有敘述,有傳遞,有思考,有遺憾,有懷念,真真是一頓思想和感情豐富的營養大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