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清明时节的雨,如此惹人“断魂”?

提起清明节,很多人脑海里会自动响起杜牧的这首同名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逆袭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本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可也会常常赶上“闹天气”。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这天,就遇上了“泼火雨”。

杜牧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别出心裁,因为“纷纷”这一个词,形容不同的事物,那意境是不一样的。

《世说新语》里就曾经记载一个《咏雪》的小故事: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谢安就跟我们现在的家长一样,问身边的子侄们:“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就像把盐洒在空中一样”, 胡儿就是谢朗。谢安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谢道韫的“咏絮”才名便由此而来。

之所以讲这个小故事,主要是为了说“纷纷”这一个词,一般若是形容雪,则表示下得很大,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对不是大雨,而是细雨。是韩愈说的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雨。

它不像夏天的倾盆大雨,和淅淅沥沥的秋雨也不是一个味道。这“春雨纷纷”,笼罩着万物,一切显得迷蒙又有点春寒的感觉。这雨还有衬托“行人”心情的作用,正所谓“无边烟雨细如愁”嘛。

这里的“行人”,不是指那些逛春赏景的人,而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黯然神伤。

为什么清明节,再遇上下雨,杜牧就会觉得情绪低落,以至于“断魂”呢?

因为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的情感色彩里是比较重的。这天,本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礼节风俗的意味比较浓。

很多人,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在遇到节日时,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王维在重阳节想家,杜甫在白露节气思念兄弟,苏轼在中秋节想念弟弟苏辙……所以,清明节杜牧一个人在外,情绪不佳也可以理解了。

逢上过节,再加上孤身赶路,那就更容易触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衣服尽湿,这就给他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个时候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既然下了一点小雨,说不定还湿了衣服,就得找个地方歇歇脚,吃点饭,喝点酒,烤烤火,解解乏什么的。于是他开始问路,哪里有给行人歇脚的地方呢?“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远吗?其实远不远,关键在于牧童这一指,你顺着牧童的手指远远望去,嗯,看到一个酒家的酒帘子,不远不近。太远了牧童指着你也看不到,太近了你自己就能看到,也不用别人指。不得不赞叹杜牧这首诗写得秒啊~~

后人受杜牧这首诗影响,很多人用“杏花村”作酒店名。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杏帘在望”指酒家,河北民歌《小放牛》中说“你要吃好酒就到杏花来”。

“杏花村”太深入人心,以至于以前很多地方发生争夺“杏花村”的商标战,有安徽贵池,山西汾阳,江苏南京及江苏徐州等多地纷纷参战。几番论证,再加几番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做出终审判决:山西汾阳得到酒的商标权,旅游的商标权则为安徽贵池拥有。

于是安徽贵池人大力发展他们的“杏花村”旅游产业,搞得红红火火;汾阳人当然也不示弱,他们的“杏花村”汾酒远近闻名,汾阳更成了中华酒文化发祥地。

但是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具体是指酒名、村名,还是店名,恐怕只有长眠在地下的小牧童和杜牧知道啦!

另外因为这首诗诗情太美,布局太妙,它又被各种在创作,不得不说大家都挺有才的。

宋词里的《清明》这样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元曲里的《清明》这样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直接把每一句的前两个字去掉,把它改为五言诗,意思没变,就是把“牧童”变没了(牧童表示委屈),是这样的——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在古典诗词的大海里,一首小诗,能被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实属难得。想到此处,杜牧应该不会再“断魂”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