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駿美食鑑賞課

在這門課裏,傅駿老師(傅駿上海海派菜文化研究院的院長)告訴我們,在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遠遠超出我們個人成長經驗的食物,究竟喫什麼、怎麼喫,纔算會喫呢?

全世界的美食家,一類是作家型的美食家(文學性的方法),一類是學者型的美食家(公里化的模式)。

“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現”,意思是審美活動,需要一套先入爲主的概念以及理論來支撐的。

如果把人而腦比作一臺電腦,我們舌頭感知味覺、口腔感知觸覺、鼻子感知嗅覺、是硬件系統;而我們對美食理論的認知,就是操作系統,是軟件。

傅駿老師認爲優質的食材是美食的基礎。原料不好的菜餚,都不能稱爲美食。在這個“優質食材”這個原點上,傅駿老師提出三個理論:保留與還原;搭配與平衡;提升與優化。

保留與還原:比如活魚的處理,一條火候剛剛好的廣東蒸魚,大骨邊上微微泛紅,這時魚肉恰好斷生,肉質鮮甜,口感輕靈,有一種“飄”的感覺。

搭配與平衡:比如上海的一道名菜醃篤鮮:“篤”是上海方言,指的是小火慢煮一會兒。

這道菜既要喝湯又要喫肉,一鍋上等醃篤鮮,其實是一份高湯火鍋,先用老雞或老鴿吊高湯,然後一定要按照次序,先放鮮肉、再放鹹肉,最後放春筍和百葉。食材與湯底糾纏在一起,各有各的的層次、各有各的風味,豐富無比,鮮美無比。

提升與優化:通過人爲技術,食材的風味得到優化與提升,比它原來好出很多很多倍。譬如:金華火腿、藍紋奶酪、臺灣烏魚子。

在人類的感官裏,這三種感官是我們瞭解食物的基礎:味覺感知味道,觸覺感知質地,嗅覺感知氣味。

自己本身是位廚師,看了這門課自感嘆烹飪的學習之路無邊無際,學習烹飪不只是關注那些看不到的東西(詩和遠方),要關注身邊那些煙火氣的生活(自己生活的社羣中發生的事),在生活中去尋找製作美食的方法,學以致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