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話(一)

  三國裏,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應該就是劉備,曹操,諸葛亮和五虎上將了。三個國家分別是魏蜀吳,三個國家的基業的開創者,那就是曹操,劉備和孫權。

  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自從有了網絡,便有了許多和傳統不一樣的言論。

  關於三國最大的一個言論,那就是曹操在《三國志》的形象相當正面,曹操都是被《三國演義》抹黑了。

  《三國志》是以曹魏爲正統寫的,陳壽寫道《武帝紀》,《文帝紀》和《明帝紀》。所以在稱呼曹家皇帝的名字時,說的是“姓曹,諱操,字孟德”,都用了諱字,寫的時候不直接稱呼他們的名字。又有人說,陳壽以魏爲正統,因爲他對舊國不滿意。

  但是在我看來,並非如此。三國晉南北朝,後世也把它們稱呼魏晉南北朝,因爲晉王朝雖說實際上篡奪了曹魏政權,但是名義上受禪於魏。如果《三國志》不以魏作爲正統,也就是否定了司馬家的晉王朝的正統,那麼《三國志》這一書,很可能無法傳下來。

  我認爲,陳壽對曹家人是特別不喜歡。

  陳壽在《三國志》裏,是這麼評價曹操的:“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這表面看似都是誇獎,可仔細分析下來,卻話裏有話。陳壽說曹操把持着申不害,商鞅的法術。這裏的法術不是道家修仙的那個法術,法指的是法家之法,術指的是法家所說的君王御臣之術,法家的論點在古時候的文人墨客看來,歷來是比較負面的,很多人覺得法家的思想有點“軍國主義”。何況,申不害留給人們印象的是一個是狡詐詭譎的臣子,而商鞅留給人們的印象是不行仁義的大權臣。陳壽接着又說曹操的兵法謀略像韓信與白起,表面上是讚揚,把曹操比作韓信與白起這樣的“戰神”。但是韓信在當時,是公認的的謀反者,而白起,也是活埋了四十萬趙軍的屠夫。拿這四個人和比喻成曹操,用現在的話來講,好比把一個領導人比喻成希特勒。陳壽的意思很明確,就是暗地裏表明曹操像申不害一樣詭譎,像商鞅一樣不仁,有着韓信一樣謀反的心,和白起一樣喜歡屠戮。這也和《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裏曹操的形象十分相似。而且這四個人,沒有一個是帝王。

  無獨有偶,網絡上出現了歷史上曹丕被《三國演義》抹黑的論調。再來看看陳壽對曹丕的評價:“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這一段和曹操的評語用了相同的手法,表面上看很恭維。這話翻譯成現在老師批評學生的話就是:“你這個人很聰明,語數英科樣樣在行。但是你要是心胸再寬廣點,爲人做事公平持正,心存道德,那你離三好學生就不遠了”。翻譯成老闆對員工的評價是:“你這個人很聰明,專業知識很好,業績也很高。如果你心胸再寬廣點,對待屬下一視同仁,道德再高尚點,那你就離完美員工不遠了。”

  對於劉備,雖然陳壽只是稱呼其爲“先主”,但是他也說“諱備,字玄德”。而對於蜀國皇帝的妻子,陳壽也是直言不諱,稱呼其爲“皇后”。

  同樣不是正統的吳國,陳壽稱呼孫權的時候直接說:“孫權字仲謀”。稱呼他們的妻子,只是稱呼其爲“夫人”。陳壽在評價孫權時,直接說他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這個評價很形象了,意思是說孫權前期和勾踐一樣,忍辱負重,臥薪嚐膽,可是當了皇帝之後,便忘恩負義,屠戮忠良。

  再看他對劉備的評價:“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爲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陳壽把劉備比作了漢代的開國皇帝高祖劉邦,一是說明了劉備的身份,是漢室成員,和劉邦一樣,是帝王。二是說明了劉備的出身,和漢高祖一樣,出身微賤。三是覺得劉備和漢高祖一樣,有雄心大志。陳壽又說他有“英雄之器”。這個英雄和我們現在人說的那種英雄不一樣,這個英雄就是“青梅煮酒”裏的英雄,指的是那種可以叱吒風雲,令萬衆俯首的領袖人物。

  之後,又說劉備託孤於諸葛亮的時候心神無貳,誇讚這是古今君臣關係的至高。現在網上有些陰謀論說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心懷不軌,陳壽自己都不這麼覺得。陳壽對劉備的道德品質都是讚揚,只是說他的權謀不及曹操,所以導致他的地盤也小。又說劉備百折不撓,終究心懷大志,察覺到對方的度量必定容不下自己的時候,他並不急着和對方競爭,反而先想到了避開對方、避開禍患的方法。

  所以在正史裏,劉備,曹操和孫權三人,劉備的評價也是最高的,孫權的評價最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