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专业看不到未来

在饭馆干活的时候,和老板也聊了很多。

老板说了句挺有哲理的话:他们来这里是为了生计,但是你不一样,你应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如果一件事大妈能做,初中生能做,你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是啊,这些都是体力活,也不需要什么脑力消耗,做起来也很轻松。

可是,我又有什么竞争力呢?无非只是比那些大妈多个不厚不薄的毕业证而已。

很长时间我也在思考,二本出身,要是真的不考研,不考公,进入社会之后,我真的找得到工作吗?

01

本科生已经够多了,有研究生学历的人也从来不少。

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高考时,别人都戏谑我说是不是发挥失常,我打趣说,多少离正常水平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可是我当时多想能自信一点说,这就是我凭努力考的最好的成绩了。

高考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踏进大学,仅此而已。

进大学之后,一切也变得更现实,冷门专业前景堪忧,专业已经不是对不对口的问题了,而是跟就业毫不相干。

学的东西像大杂烩一样,学完之后又感觉脑子里空空如也。

我的专业叫公共事业管理,听起来好像是万金油,什么都可以做,去的了社区,进的了企业,也有机会和政府部门打打交道。

事实上我们学的很杂,也不够精通,关于秘书,心理学,公文写作等等也只是浅尝辄止。

02

985,211进入企业的门槛会更低,学历更高也会在资本市场有更多的竞争资本。

但是在公司企业家往往更看重企业的效益,你只要比同行出彩,就不至于太差。

好专业好大学里同样有混水摸鱼的人,专科生也有找到薪资很高的工作。

就拿我接触的新媒体圈子来说,其中就有很多的大学生,也有很多并不满足于现有生活的职场人,其中一些人甚至也没有大学本科学历。

他们运营公众号,每个月也有2000,乃至4000多的收入,这也是相当可观的。

在企业中最重要的更多的是经验,在职场中的打磨。

刘同在《别做一只迷途的候鸟中》提出了3222法则。

所谓“3232”,指的是你花在一份职业上的时间,三年,两年,三年,又两年。

第一阶段,三年,大二到大四,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第二阶段,两年,是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靠实践去证明自己是否能胜任。

第三阶段,三年,全身心地投入一个职业。

第四阶段,两年,就是总结与重生阶段,利用过去八年的职场积累,开始为下一个十年的自己做职场螺旋上升的规划。

我对成功学不感兴趣,有时候鸡汤是很重要的,但是喝多了终究是无益的。

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才最重要。既然现状改变不了,不如现在就开始准备。

03

了解时事,让自己掌握短效学习一些适配技能。

如果对本专业不是很自信,也可以去多关注一些新兴的领域,并进行了解。

工作和学习毕竟还是两回事,很多时候在大学里接触的都是理论知识,老师的授课也偏学术。

在工作中,我们更需要的是工作,处理事情的能力。

书本所说的和实践到底是两回事,我们还是只有经历了才会知道。

多去了解一下自己周围的人,接触一下自己不曾感知过的世界,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该朝着什么目标和方向前行。

并不用过分担心,把握好当下,做好自己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

资本最喜欢玩的把戏就是压榨和画大饼,一定不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裹挟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我们不是去改变世界的,也不是为了梦想而活着的,我们首先最要做好的是我们自己。

李诞说,做废物是极需要天赋的,我们普通人只配好好活着。

经营好当下吧,未来或许会不快乐,但是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这些话更多是对我自己说的,如果你觉得能有所借鉴,那就再好不过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