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爲一個有同理心的人:《練習共情》

爲什麼誤解常在?

誤會和不理解是由於我們與溝通對象處於完全不同的情境中。

我們認爲我們瞭解他人,也被別人所理解。然而,我們都知道,向別人傾訴所想或所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溝通失敗有時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尤其在情侶或夫妻關係中,會產生無休止的爭吵,指責或失望。

於是便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溝通的條件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又會失敗,我們應該怎樣做以及做些什麼?

這本書告訴我們,只有進入共同的情境,溝通才能成功,這個成功主要通過認同過程,繼而使我們產生共情,而這個能力,我們都可以通過練習而獲得。

無論在哪裏,我們遇見的始終是自己

到目前爲止,我們發現共情是一種與他人分享意義和成功溝通的基本能力。

我們在別人那裏辨識自己,在自己這裏理解別人相互間認可,可以互相理解,加深感情。但我們真的能偶感覺到對誰都有好感嗎?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

很明顯,我們從別人那裏瞭解的,是我們能夠體驗和認知的東西。所以,當我們能很好地認識自己時,我們才能很好地去了解別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他人有好感,首先是對自己有好感,如果我們不能愛自己,那麼我們便不能愛別人。

有一種觀點說過,我們找的伴侶其實是爲了滿足自己心裏缺失,是自己內心的外在投射。兩個人相處,無所謂對方做什麼或不做什麼,自己最終都是他行爲含義的解釋者。

所以,先理順和自己的關係,先好好的愛自己,這就是會靜心聆聽他人的基礎,也是能夠感受他人,嘗試共情的前提。

共情只能發生在與自己有關的人身上

這包括兩個意思:

1我們對陌生人往往沒有同理心,會有界限感。

2當我們只關注自己,對身邊的人也會失去共情能力。

如果我們不喜歡某人,對他不熟悉,某種原因他的世界與我們的沒有交集,我們就無法體驗到其他人在實地正經歷的事。

一旦這些事發生在我們的周邊,發生在我們的親人身上,情況就會轉變,那一刻我們與受害者感同身受,由此產生共情,所以,共情只能發生在一個有關聯的人身上。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因爲工作繁忙,因爲只想自己,忽視了身邊人的感受,對他們的願望和需求視而不見,我們同樣會喪失自己的同理心。

所以,靜心之後,多關照對方,你就能體驗那種同頻共振的感受,很快恢復共情能力。

溝通是一種情緒體驗

成功的溝通,不僅僅是詞彙的交換,它不完全是由語言部分決定的,而是由非語言部分,在最真實的意義上,溝通是一種真正的情緒體驗。

衝突和誤解的發生,表明交互的雙方是處於不同的系統狀態中,源於不同的前提條件。只有當我們處於相似的系統狀態時,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對方。

如果都不瞭解對方的現實概念,每個人都陷在自己的世界裏,對另一方所需都不敏感,就無法進行情緒體驗。

有句話說得好: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感同身受,只有隔岸觀火。

同理心是從屬的結果,其實我們從未真正瞭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我們能看出和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動機的能力與意願,前提是對他人的思想和驚豔世界的假設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上我們相互同情,對別人的經歷得出合理的感受。

這裏也有一個小竅門——模仿對方,也被稱爲“變色龍效應”,即通過模仿對方的動作和行爲方式,我們會產生信任、開放、親密甚至是同理心。更重要的是,如果對方模仿我們,那麼我們會不自居的更喜歡他。

最後將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總結如下:我越是具有同理心,越是能夠更好的理解你,而且,共情不僅是理解他人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他能拓寬自我的視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