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199:云盖志元

第四十五节 云盖志元

云盖志元禅师是石霜庆诸禅师门下之优秀者,在当时的江湖中也是小有声名之人。不过,不知什么原因,石霜庆诸门下的许多弟子如涌泉景欣、云盖志元、覆船洪荐、龙湖普闻等人的个人履历,都没有完整的保留下来,以至于今天的我们对他们的生卒年、籍贯、出家前的情况等等知之甚少。

志元禅师,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不知籍贯姓氏,不知何处出家受戒。

志元禅师之法号,《祖堂集》中记为源禅,不过《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都记为志元,所以本文也写作志元。

志元禅师出家后,也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行列中。

这一天,志元禅师来到了江西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参访当时在江湖中声势显赫的曹洞宗高手云居道膺禅师。

见到道膺禅师后,志元禅师问道:“志元不奈何时如何?”

道膺禅师道:“只为阇梨功力不到。”

一个禅者,如果没有明心见性的话,那么他就不能随处作主,一个不能随处作主之人,自然对于自己内心的思维和念头是无可奈何的,对于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也是无可奈何的。所以,一个禅者,要如何才能对内对外都奈何得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道膺禅师直截了当的回答道,那是你功力不到的缘故啊,如果你功夫到家了,自然就能奈何它们了。

不过,对于道膺禅师的回答,志元禅师根本就不满意。所以他听后不但不礼拜道膺禅师,并且转身就走了。

志元禅师在道膺禅师那里没有获得入门之机,于是便一路跋涉,来到了湖南浏阳市石霜山,参访大名鼎鼎的石霜庆诸禅师。

见到庆诸禅师后,志元禅师依旧问道:“志元不奈何时如何?”

庆诸禅师道:“非但阇梨,老僧亦不奈何。”

志元禅师奇怪的问道:“和尚为什么不奈何?”

庆诸禅师道:“老僧若奈何,拈过汝不奈何。”

志元禅师见到庆诸禅师后,依旧问道,我不奈何时如何?

庆诸禅师顺水推舟的应对道,别说你不奈何,就是我也不奈何啊。

志元禅师一听,不由得有点莫名其妙的,你可是当今江湖中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啊,怎么你也不奈何呢?

庆诸禅师开示道,如果我奈何的话,就可以拔除掉你的不奈何了。可是我的奈何始终是我的奈何,你的不奈何始终是你的不奈何,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拔除掉你的不奈何的话,得靠你自己奈何了才行啊。

志元禅师一听,不由得对庆诸禅师大为佩服。于是志元禅师立即给庆诸禅师跪拜行礼,并且请求庆诸禅师收下他这个弟子。

自然,庆诸禅师不但收下了志元禅师,并且让他成为了自己的入室弟子之一。


这一天,有一个僧人问庆诸禅师道:“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

庆诸禅师马上道:“堂中事作么生?”

这个僧人当时不能应对庆诸禅师之话语。

不过,这个僧人是个好学之人,他下去后经过半年的认真修行,终于对于庆诸禅师的话语有了领悟。

于是他赶紧找到庆诸禅师道:“师父,我知道如何应对你上次的话语了。”

庆诸禅师道:“说来听听。”

这个僧人道:“无人接得渠。”

庆诸禅师道:“道即太煞道,只道得八成。”

这个僧人马上道:“师父又且如何?”

庆诸禅师道:“无人识得渠。”

志元禅师听说那个同参就半年前的问题又找师父去了,他也想知道具体答案。于是志元禅师赶紧找到庆诸禅师,并且给庆诸禅师跪拜行礼,希望庆诸禅师为他说出答语。

但是庆诸禅师却无论如何都不肯为志元禅师说出答语,志元禅师情急之下,一把就将庆诸禅师抱到了方丈室,然后对庆诸禅师说道:“师父,你要是再不给我说出答语,别怪我动手打你了。”

面对徒弟的武力威胁,庆诸禅师平静的道:“得在。”

看到师父毫不畏惧自己的威胁,志元禅师只得跪在庆诸禅师面前,不停的礼拜,不停的苦求庆诸禅师为自己说出答语。

庆诸禅师看到志元禅师为法忘躯,是个好学生,于是对他说出答语道:“无人识得渠。”

志元禅师一听,不由得当下大悟禅宗玄旨。

先前之僧人问庆诸禅师道,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

万户俱闭者,暗也,隐也。万户俱开者,明也,显也。

不过,庆诸禅师却反问道,堂中事作么生?

万户俱开处,岂非月明时。所以,庆诸禅师反问道,万户俱开明月当堂,你如何看待呢?

这个僧人面对庆诸禅师反身一问,无言以对。

不过,半年后,此僧终于有所领悟,再次应对道,无人接得渠。

不过,庆诸禅师对于此僧的回答却不是很满意,认为其体悟还没有到达极致。并且给出了自己的转语:无人识得渠。

明月当堂之际,那是思维不到言诠不及的。此时纵便是石人跳舞铁牛高歌,犹是功勋边事。

当此全身独露之时,岂能有人识得。若有人识得,则暗隐也。须知,到了全身独露之时,切忌居于功勋之地。洞山良价在颂功勋五位之功功时道“迢迢空劫无人识”,自然,万户俱开时,那是无人识得渠的。

不过,求法心切的志元禅师听说此僧又去找师父去了,于是也跑去找师父,希望能获知答语。

志元禅师当初见到庆诸禅师时,第一句话就问道,志元不奈何时如何?所以,他自然是非常迫切的想知道万户俱开时是如何的。

可是庆诸禅师却怎么也不给他说,这一来志元禅师不由得急眼了。他不但一把将庆诸禅师抱到了方丈室,而且威胁师父道,你要是不给我说的话,别怪我要动手打你了啊。

不过,面对徒弟的武力威胁,庆诸禅师却是平静的说道,可以,你要打的话,随便好了。

志元禅师这种行为,前面的渐源仲兴禅师也用过。不过渐源仲兴禅师那是真的动手打了师父圆智禅师,而志元禅师终究没有动手,而是不停的跪在地上礼拜庆诸禅师。

而庆诸禅师看到志元禅师求法心切态度诚恳,也就把答语告诉他道,无人识得渠。

如论明月的话,明月就在你的心中啊。如果明月在你心中的话,何来万户之开闭。如果明月在你心中的话,何须他人识与不识。

所以志元禅师一听之下,立即大悟禅宗玄旨。

这个“万户俱开”公案,在各禅宗典籍中之记载互有出入,比如有的作“万户俱开则不问,万户俱闭时如何?”有的则作“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有的作僧问,有的作志元禅师问。鉴于各本记载莫衷一是,所以本文依《五灯会元》之记载讲述。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稳密田地忌堕功勋,贴肉衣裳会须脱却,宗中辨的量外转机,须仔细始得。同中之异,灼然尚带依希。异中之同,直是难臻妙极。还知石霜父子转侧处么?烛晓玉人初破梦,夜寒青女未登机。”

南宋最庵道印禅师作偈评唱道:“无人识得渠,棋局醉樵夫。回头斧柯烂,大海亦成枯。接得与识得,谁复较锱铢。若问堂中事,堂中事转疏。只如云盖悟去又作么?苏噜苏噜。”

明末清初的继起宏储禅师评唱道:“这两个汉无端于白昼里擘开鬼眼栽荆棘,全不顾旁观者哂。宏储则不然,设有问堂中事作么生?但向道只有憍陈如较些子。”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这个僧人问道:“万户俱闭即不问,万户俱开时如何?”

红尘洗梦即道:“且喜入门。”


志元禅师在庆诸禅师那里拿到毕业证书后,便离开了石霜寺,再次进入江湖游历。

这一天,志元禅师来到了湖南常德市石门县夹山寺,参访大名鼎鼎的善会禅师。

两人见面后,善会禅师问道:“近离什么处?”

志元禅师道:“近离朗州。”

善会禅师道:“此间无路,你怎得到这里?”

志元禅师道:“既无路,因什么有人到这里?”

对于志元禅师的应对,善会禅师感到非常满意。

善会禅师看到有人前来参访,于是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面对大名鼎鼎的善会禅师之询问,志元禅师却也没有慌张,他以实对虚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从朗州(常德市)来的。

志元禅师的回答可谓四平八稳,外人很难一窥其深浅。所以善会禅师立即进一步勘辩道,此间无路,你怎得到这里?

此间无路者,大道无门也。所以善会禅师之语,那是一语双关,既指行走之道路,更指大道之门径。

不过,此时的志元禅师,已经是个过关之人了,所以面对善会禅师之勘辩,志元禅师也是一语双关的反问道,既无路,因什么有人到这里?

你说此间无路我怎得到这里,但现实是你已经到了这里,既然你已经真真切切的到这里了,那么就证明有“门”可入有“路”可上。所谓大道无门处处开,你能到这里,我同样可以到这里的啊。

看到志元禅师道眼通明,善会禅师自然是非常认可他之应对的。

志元禅师在江湖中游历一番后,来到了湖南长沙市云盖寺主持弘法。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云盖志元来尊称他了。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志元禅师道:“如何是佛?”

志元禅师道:“黄面的是。”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法?”

志元禅师道:“藏里是。”

对于如何是佛如何是法之问答,在禅宗典籍中那是比比皆是,禅师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

不过,相比之下,志元禅师的回答却属平实一路,这在禅宗典籍中是比较少见的。

因为我佛如来为金色身,故曰黄面。所以在禅宗典籍中,禅师们便用黄面老子、黄面瞿昙等来称呼佛。

所以当有僧人问如何是佛时,志元禅师便直截了当的道,那个黄面的就是啊。

这个僧人接着又问道,如何是法。

志元禅师也是直截了当的回答道,经藏里的都是如来说的法啊,要知道什么是法,你自己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对于一般的僧人而言,大家一说起佛说起法,很多人下意识的就会往高深玄妙处着眼,所以为了让学人回过头来,在平实处站稳脚跟,志元禅师便采取大家都一目了然的无须多想的东西来开示学人了。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并站稳脚跟后,佛道两家在相互学习交流的同时,同样在不遗余力的给对方挖坑,两家互相较量乃至互相打击之事那是层出不穷的。

志元禅师在长沙弘法声势日渐盛大,这就自然引起了道教之不满。

于是长沙市的道正(掌管地方道教事务之道官)立即给湖南地方一把手马王(疑为南楚国王马殷)写了份奏折,要求和志元禅师当面切磋一下教义。

马王看到自己地盘上佛道两家的知名人士要公开切磋,自然是非常乐意的,因为他也想知道到底那个更厉害些。

于是马王立即派人把志元禅师请到自己的王宫里来。

一帮人在王宫里喝完茶后,志元禅师马上站起来对马王道:“请大王给我一把宝剑。”

马王立即叫身边人给了志元禅师一把剑。

志元禅师提着剑走到道正面前道:“你本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不斩,道不得即斩。”

道正一听,不由得愣在那里茫然无措。

面对志元禅师手中明晃晃的宝剑,道正赶紧给志元禅师赔礼认错。

志元禅师随即对马王道:“还识此人否?”

自己手下的道官,岂有不识之理。所以马王道:“识。”

志元禅师接着问道:“是谁?”

马王道:“他是道正啊。”

志元禅师马上道:“不是,其道若正,合对得臣僧。此只是个无主孤魂。”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志元禅师所问,即出自于此。

志元禅师能用《道德经》之文来勘辩道教人士,由此可知志元禅师不仅熟知道家经典,更是对道家经典有入木三分之体悟,不然的话,他又怎么敢在当地道教之头面人物面前班门弄斧呢。

对于禅家而言,那是要一物无倚的,那是要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的。如此,岂能让你有象有物有精可观可想可得。你一旦有物有精,则被物(精)所缚无有出期也。

可是,面对志元禅师用自己本家最重要的经典之言论来挑战自己,这个道正竟然茫然无措无言应对。看来,他作为当地道教一把手,对于道家之功夫,实在是没有学到家啊。

这也难怪志元禅师会嘲讽他虽为道正,但是其道却并不正。虽为道正,实则是个无主孤魂罢了。

作为当地道教的头面人物都在志元禅师一招之下就败下阵来,并且当众赔礼道歉,自然,别的道士就更不敢出面来和志元禅师较量了。从此后,在志元禅师弘法期间,当地再也没有出现过道教徒来找佛教徒的麻烦之事了。

这个道正虽然在和志元禅师的交锋中败下阵来,却只能怪他自己学艺不精,和《道德经》之优劣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志元禅师问道:“你本教中道,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是何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是何精?道得不斩,道不得即斩。”

红尘洗梦即道:“岂不闻道可道非常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