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201: 龙湖普闻

第四十七节 龙湖普闻

在古时候,帝王之裔出家为僧者,可谓代不乏人。

本文前面讲过的盐官齐安禅师,就是大唐帝室宗亲。唐宣宗李忱当年为了逃避宫廷斗争从而逃离京师,也曾落发为僧,后又来到盐官齐安禅师处安身并拜齐安禅师为师。

而本节的主角龙湖普闻禅师,同样是帝室后裔。

普闻禅师,不知生于何年何月。

在出家为僧前,普闻禅师是唐僖宗李儇的太子。

普闻禅师从小长得眉清目秀风度翩翩,深得李儇之喜爱。

不过普闻禅师虽说生于帝王之家,可是他从小就不吃荤腥之物,长大了也没有处理政务治理国家的心思。

普闻禅师的这种态度可把钟爱他的李儇急坏了。不过,纵使李儇用尽千方百计,终究不能改变普闻禅师淡泊名闻不理政务的心思。

公元875年,唐朝爆发了王仙芝黄巢起义,天下大乱。

公元878年,王仙芝兵败被杀,黄巢成为义军首领。从此后,黄巢义军一路攻城拔地,势不可挡。

公元881年1月8日,唐僖宗李儇获知黄巢带领农民军攻到了西安东边的灞上后,便立即带领着一帮随从仓皇逃出京师,一路奔波来到了四川成都避难。

而大唐王朝的皇亲国戚,有跟随李儇出逃的,有留在京城的,也有自己跑路的。当是时,人人自顾不暇,更遑论帮助别人了。

普闻禅师本来就是个淡泊名利不问政事之人,现在看到如此情形,便立即产生了出家之心。

于是普闻禅师立即剃掉头发,然后一个人悄悄的离开了京师,从此后,朝廷里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至于普闻禅师浪迹江湖,最终是在何处出家受戒的,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了。

不知何年何月,普闻禅师来到了湖南浏阳市石霜山参访庆诸禅师。

两人相谈许久后,庆诸禅师叹息着对普闻禅师道:“汝乘愿力而来乃生帝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芙蓉也。”

看来,庆诸禅师对普闻禅师放弃帝王之尊从而出家修行,是非常佩服和赞许的呢。

对于普闻禅师来讲,自己出家,并非在意那些虚名,而是要参禅悟道的。

所以,这天晚上,普闻禅师来到了庆诸禅师的方丈室。

见到庆诸禅师后,普闻禅师非常诚恳的对庆诸禅师道:“祖师别传事,肯以相付乎?”

《金刚经》曰:“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金刚经》又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所以,就连我佛如来都既不承认自己有所说法,也不承认自己有所得法,那么,我又能给你传个什么法呢?你又能从我这里得个什么法呢?

故此,庆诸禅师赶紧对普闻禅师道:“莫谤祖师。”

可是普闻禅师还是不能领会庆诸禅师之意,他继续问道:“天下宗旨盛大,岂妄为之邪?”

当是时,禅宗可谓一家独大,并且各家宗师一个个开山说法声势喧天,弄得天下之僧人要是不参禅悟道,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僧人。

所以,禅宗有沩仰、临济、曹洞各派,并且还有许多的宗师弘法,他们难道也是无法可得无法可说吗?难道他们都在妄说妄传吗?

对此,庆诸禅师对普闻禅师道:“是事实。”

禅宗的鼎盛和宗师们的弘法,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庆诸禅师一边开示法不可得不可说,一边又说禅宗弘法鼎盛宗师们说法如云是事实。对此,普闻禅师就有点迷糊了。所以他望着庆诸禅师道:“师意如何?”

看到普闻禅师殷勤求解,庆诸禅师对他道:“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

庆诸禅师的这个招数,前面也有禅师使用过。

庞蕴曾参问马祖道一道:“大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道一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龙牙居遁禅师也曾参问洞山良价禅师道:“如何是祖师意?”洞山良价道:“待洞水逆流即与汝说。”

所以,庆诸禅师的招数和马祖道一以及洞山良价如出一辙,都是用不可能的事情来截断学人的念头,以期学人能在不可转身处转身,在不可思议处思议,从而当机立悟。

果然,普闻禅师一听之下,不由得大悟禅宗玄旨。


普闻禅师在庆诸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便拜别了师父。

这一天,普闻禅师游方到了福建邵武市城外,看见眼前的这座山林木茂盛清秀深幽,他不由得立即喜欢上了这里。

于是普闻禅师赶紧找到当地人问道:“此山有修行人居住吗?”

当地人回答道:“上面有一个苦行僧隐居其中修行。”

普闻禅师于是立即顺着当地人指引的方向往山上而去。

可是山中既无人也无路,要在此山中找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幸好,山中远处有烟飘起。有烟处,自然会有人的。于是普闻禅师望着烟起处穿林拔草而去。

经过一番跋涉,普闻禅师终于来到了烟起处,这里果然有个苦行僧在此住山。

这个苦行僧想不到自己所居如此深林,竟然还有人循踪而至。看来,此人也是一个有心修行之人啊。

所以这个苦行僧非常高兴的对普闻禅师道:“你在这里住山的话,一定会让此山大放异彩的。”

说完后,这个苦行僧便把自己的草庐等物让给了普闻禅师,然后作揖而去,不知所踪。

就这样,普闻禅师就在这里居住了下来,渴了就饮泉水,饿了就找点野菜野果的充饥。

不知不觉间,普闻禅师就在山中居住了十多年。

这一天,普闻禅师正在草庐中端坐,忽地有个老人前来拜访。

普闻禅师感到有点奇怪,这深山老林的,怎么会有老人前来。于是普闻禅师问道:“老人家住那里啊?到此有何求呢?”

这个老人道:“我就住在此山,有事相求于师父。我非人,乃龙也。因为有次疲乏没有按照上天的要求降雨,从而使得上天降下死罪,希望依仗师父的道力使我逃过此劫。”

普闻禅师道:“你有亏职守从而得罪于天帝,我又有什么能力使你免除掉天帝所降之罪呢。不过,既然你已经找上门来了,你可变化一下再来。”

普闻禅师话音刚落,这个老人一下就不见了。

不过,这个老人虽不见了,但是普闻禅师坐榻旁却莫名多了一条小蛇。并且这条小蛇慢慢的爬进了普闻禅师的僧衣袖中盘成一团,然后就一动不动了。

普闻禅师没有理会这条蛇,继续在坐榻上端坐着。

到了晚上,天色突变,随即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至。接着闪电划破苍穹,巨雷一个接着一个的从天而降,使得整个山头都在振动。

并且,不时有狂风吹进草屋来,不时有大雨像箭一样的射到坐榻处来,不时有闪电裹挟着巨雷击在坐榻旁。

但是任凭狂风四起大雨倾盆闪电夺目巨雷轰顶,普闻禅师依旧在坐榻上纹丝不动的端坐着,就好像自己的身边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一样。

风雨雷电就这样整整折腾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早上,天空终于云开雨散重见阳光了。

这时,一晚上都躲藏在普闻禅师衣袖中的那条小蛇也从袖中落地而去。

随即就有一个老人从外面走进来流着泪对普闻禅师道:“要不是师父有如此修为,我恐怕就会用我的血肉污秽此山了,我该如何报答师父的大恩呢?”

说完后,这个老人就在旁边岩穴处引出了一股泉水。随即老人对普闻禅师道:“师父这里假以时日,一定会有很多参学之人的,人一多,取水就是个问题了,此泉可以作为师父安众之需。”

这股泉水后来越积越多,终于形成了一个大湖。因为此湖为龙所引,所以大家都把此湖称之为龙湖。

当地的老百姓听闻此事后,都觉得自己的地盘上有如此高僧住山,实在是件幸事啊。

于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在普闻禅师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寺庙供普闻禅师弘法。

因为寺庙旁边有龙湖,所以大家就把这座寺庙称为龙湖寺。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龙湖普闻来尊称普闻禅师了。

龙湖寺建造好后,附近的信众和江湖中参学之人,也就络绎不绝的来到寺里烧香拜佛参禅悟道了,龙湖寺也就逐渐在江湖中具有了一定的声名。

在龙湖旁边有祠庙,内有神灵居住,而且判人祸福极其灵验。对于这种神灵,当地的老百姓自然是非常敬畏的。于是逢时过节之际,大家便宰杀牲口来到祠庙供养此神灵。

普闻禅师获知后,便立即提着拄杖来到这个祠庙,然后对着祠庙中的神像道:“如果你能食素且持不杀戒的话,你可以与我为邻。不然的话,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座山你不能去居住呢。”

说完后,普闻禅师就回寺里去了。

当天晚上,本地许多人都梦见这个神灵告诉大家道:“山上的普闻禅师已经给我授戒了,从此后我就不吃荤腥之物了,你们要来祭拜我的话,就按照寺庙里出家人的标准来祭拜我就行了。”

从此后,乡民再来祭拜这个神灵的时候,都是拿着一些素食来祭拜他。而普闻禅师看到他再不杀生害命,也就和他相安无事了。

转眼间,普闻禅师已经在山中居住三十年了。

这一天,普闻禅师预知自己要离开这个红尘俗世了,于是命令主事僧敲钟集众。

当大家都来了后,普闻禅师在法座上跏趺而坐,然后对众说偈道:“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

说完后,普闻禅师便敛目安坐。

过了许久,下面的僧众看到普闻禅师坐在那里这么久了,却既不说话开示,也没有任何的动作,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于是主事僧走过去轻轻的推了推普闻禅师的身体,这才发现普闻禅师已经圆寂了。

普闻禅师圆寂后,弟子们便在龙湖寺外建造墓塔安置了他。

朝廷也敕与普闻禅师“圆觉禅师”之谥号。

普闻禅师的圆寂时间,《禅林僧宝传》和《五灯会元》等相关典籍都没有记载。但是元朝宝洲觉岸禅师所著的《释氏稽古略》中,却明确的记载为贞明四年,即公元918年。

并且《释氏稽古略》还明确表示《五灯会元》所记载的普闻禅师圆寂于龙湖寺是错误的。此书记载普闻禅师敲钟集众后,告诉众人自己将要到别处去,并且把寺院交付给聪、教二禅人。当普闻禅师说完偈后,便骑着老虎来到了信州开元寺。所以龙湖寺并没有普闻禅师墓塔,只有跨虎庵基。

纵观禅宗典籍之记载,一般情况都是越后出的典籍,其增删更改处就越多。《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和《释氏稽古略》三书相比,《禅林僧宝传》和《五灯会元》不仅比《释氏稽古略》早出,而且在江湖中《五灯会元》之影响最大,可信度最高。

所有本处也以《五灯会元》和《禅林僧宝传》之记载为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