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195: 投子法嗣

第四十一节 投子法嗣

投子大同禅师是当时禅宗江湖中最为顶尖的人物之一,并且深受江湖同行之尊崇。依《景德传灯录》之记载,投子大同禅师有法嗣十三人。不过,大同禅师的法嗣却不能和同时期与他齐名的那些禅师之法嗣相提并论。大同禅师的法嗣在当时的江湖中,都是没有多大名气之人。不过,在大同禅师的弟子中,还是有几位禅师的一些开示颇见功力且有启发意义。所以,在此选录如下五位禅师的机缘语录,以供读者品鉴。

一、投子感温

投子感温禅师,不知其个人履历,也不知其在大同禅师处的参学情况。反正投子大同禅师圆寂后,他就接替大同禅师担任了安徽桐城市投子寺的主持。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师登宝座,接示何人?”

感温禅师道:“如月赴千溪。”

这个僧人接着道:“恁么则满地不亏也。”

感温禅师道:“莫恁么道。”

禅师开山说法,自然是要教导学人接引学人的。而且禅师的胸襟,那是无比广阔的,只要你真心来学,那么禅师一定会殷勤开示的。

这就好像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一样,它只要一出来,就一定会照耀所有的溪水的,而且绝对不会因为溪水之大小盛衰而有丝毫的差别对待。

不过,如果你在此认为月光满地不亏,却又不是了。

当你说不亏时,就一定有亏的时候。当你说不亏时,就一定有亏与之对待。所以,这种见解,不是佛法圆满之道。

再说了,月亮照耀所有的溪水,只是照耀而已,它的心中岂有亏和不亏之意,而禅师教导学人也是此心此理。

所以,感温禅师开示此僧道,你不要这样说。

这一天,有僧人前来参问道:“父不投为什么却投子?”

感温禅师道:“岂是别人屋里事。”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父与子还属功也无?”

感温禅师道:“不属。”

这个僧人又问道:“不属功的如何?”

感温禅师道:“父子各自脱。”

这个僧人道:“为什么如此?”

感温禅师道:“汝与我会。”

这个参学僧人有点精灵古怪,他把投子寺之投子二字分析成投奔儿子之意。所以他就此参问感温禅师道,那些参学之人父亲不投,为什么却来投子呢?

感温禅师回答道,不论是父亲还是儿子,不论是父投子还是子投父,都无所谓的啊,因为他们都是一家人啊。既然是一家人,当然就不是别人屋里之事了。

不过,这个僧人又接着问道,父与子还属功也无。看来,这个僧人还学习过曹洞宗禅法的呢。

功者,洞山良价“功勋五位”之第三位也。

功,用功,即用也。禅家之用,实在是以无用为用。也就是说要放下束缚身心的一切事物。如此放下,即是功也。

所以感温禅师明确开示道,不属功。

这个僧人马上接着感温禅师的话问道,不属功的如何?

既然无意功用,不属功用,那么就可当处解脱。所以感温禅师道,父子各自脱。

这个僧人又问道,为什么如此呢?

感温禅师开示道,你和我(子和父)明白无功后就脱去了,你和我(子和父)脱去后也是无功的。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清初的频吉智祥禅师作偈评唱道:

龙归万顷沧浪窟,鹤宿千年涧底松。

月照淡烟秋色杳,清光已透玉帘栊。

这一天,感温禅师带着侍者一起游山。在山中行走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一个蝉壳。

蝉壳,即蝉从幼虫转变为成虫时所蜕下的外壳。

侍者马上就这个蝉壳参问道:“壳在这里,蝉子向什么处去也?”

感温禅师一听,马上就用手把这个蝉壳拈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耳边,然后用手摇了几下,并且嘴巴里作蝉鸣声。

侍者在旁一见,不由得大悟禅宗玄旨。

在禅宗典籍中,类似的问题经常成为僧人参问之话头。

比如僧人指着佛像问道,佛像在这里,真佛在哪里?

比如寺院有僧人圆寂,旁僧指着圆寂之人问道,他在这里,那个真正的他(真我)在哪里?

所以,这个侍者也指着蝉壳问道,壳在这里,那么禅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般人的眼里,活生生的我里面,一定有个真我存在的。那个金银铜木泥佛背后,一定有个真佛存在的。

所以,有人就会抛开肉身寻真身,打破泥佛觅真佛。

这种见解,自然不是佛法圆满之见。

佛家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肉身和真身岂有别?泥佛和真佛岂有二?如果你不能体悟佛法不二之理,那么,你就会认为蝉壳和禅是分离的了。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感温禅师并没有用语言文字来回答他。而是用手把这个蝉壳拈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耳边,然后用手摇了几下,并且嘴巴里作蝉鸣声。

如果你能当下体悟蝉壳和禅之不二,那么,你也就明白大事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随元静禅师作偈评唱道:

轻薄寒蝉壳,枯干败叶形。

拈来临耳畔,连噪两三声。

在元朝时来中国参学的日僧懿山德见禅师作偈评唱道:

明明脚蹋五须弥,道是神通孰信谁。

翻不如它蝉壳子,一声唤醒尿床儿。

二、牛头微师

牛头微禅师,其个人履历也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且同样不知其在投子大同禅师处的参学情况。

微禅师在投子寺佛学院毕业后,来到了福建福州市牛头山弘法,所以江湖中人就以牛头微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和尚家风?”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头了。

微禅师马上回答道:“山畬(shē)脱粟饭,野菜澹黄虀(jī)。”

山林中的生活,自然是清苦的。平时所食用的,只是粗米饭就着野菜和咸腌菜而已。

不过,僧人本就不追求物资的丰厚,相反,他们时时处处都是以清淡为主。并且在生活的清淡和饮食的清淡中怡然自乐,坚守道心,不为外界的繁华所动。

看来,微禅师完全过着一副逍遥自得的山林生活啊。

这个僧人接着又问道:“忽遇上客来又作么生?”

你虽然自乐自得于清淡之味,可是如果有非常重要的客人来,你又怎么办呢?

在常人的眼中,一般家里来了贵客,都要隆重接待且盛情款待的。那么你的寺院里来了非常重要的客人,你还用这些粗茶淡饭招待贵客吗?

微禅师道:“吃即从君吃,不吃任东西。”

不管是什么客人,你到了我这里,我就只有这些粗茶淡饭招待你。你要吃的话,随便你吃。不过,你要是觉得我招待不周,或是觉得饭菜难以下咽的话,你就请便吧。

在这里,读者要明白的是,微禅师和僧人并不是在谈论饮食的问题,而是在谈论家风也就是禅风的问题。

微禅师的禅风就是山林式的,平易近人且简单直接。如果来到我这里参学,我一定会倾心教导如你所愿的。但是如果有人接受不了我禅风,那么就请便吧。江湖中高手如云,而且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招数多的是,你大可上他们那里去参学。

所以,对于微禅师的禅风和作派,明末的雪关智訚禅师是非常认可的。为此他评唱道:“生铁铸心肝,打得丁当响。”

三、九嵕敬慧

九嵕(zōng)敬慧禅师的个人档案也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其在投子寺的学习经过现在也无从知晓。

反正敬慧禅师从大同禅师手中拿到毕业证书后,就来到了湖北孝感市九嵕山弘法。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解脱深坑如何过得?”

敬慧禅师道:“不求过。”

僧人继续问道:“如何过得?”

敬慧禅师道:“求过亦非。”

人活在这个世上,是要面对非常多的苦难和忧愁的。佛家有四苦、八苦、八风之说,都是说明人所要面对的种种困苦忧愁和诱惑的,以此来说明人生苦短无常迅速。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出家之人来讲,这些横亘在参学路上的种种深坑,究竟要怎样才能摆脱它们的纠缠呢?究竟要如何才能离苦得乐呢?

可是,对于僧人的迫切之问,敬慧禅师却斩钉截铁的回答道,不过求。

这个僧人本就是来求解脱之法的,可是老师却回答他不求过。是不是老师岁数大了没听清楚自己的问题啊。

于是这个僧人赶紧再次问道,如何过得?

看到这个僧人不能领会自己的禅意,敬慧禅师只得再次开示道,求过亦非。

敬慧禅师“求过亦非”之语,虽简单易懂,但却蕴含深奥之禅理。

佛家所谓有求皆苦。这个求,很多人都有误解的。因为追求不好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不对,都知道是苦。

但是追求好的东西呢?比如求佛求法,求解脱求往生西方等等,这些求,在很多人的眼里是正确的,而且是应该如此的。

不过,在禅师们的眼里,这些看似正确的求,同样是不对的。禅家所谓起心即差,动念即乖。所以,不论你是什么念头,也不论你所求什么,都是错误的。因为你一旦有所求,就一定会被所求之物所束缚,从而不能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

所以,面对这个僧人迫切想要脱离深坑,敬慧禅师深刻的开示他道,求过亦非。

四、观音岩俊

观音岩俊禅师是大同禅师门下十三个弟子中,唯一一个有个人履历记载的禅师,并且是弘法声势最为浩大的禅师。

岩俊禅师,公元882年出生于河北邢台市,俗家姓廉。

岩俊禅师出家后,就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他跋山涉水,先后来到了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的寺院参访高僧。

在四处参访的过程中,岩俊禅师曾经和同道一起经过一个叫做凤林的深谷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些珍宝。

同道一见,就想过去把这些珍宝拿走。

岩俊禅师道:“古人锄园,触黄金若瓦砾,等我以后住山弘法时,也许需要这些东西来供养四方僧众。”

说完后,岩俊禅师就头也不回的走了。看来,岩俊禅师实在是个不贪荣华富贵,坚守清净道心之人啊。

后来,岩俊禅师在江湖中听闻了投子大同禅师之名声,于是一路跋涉,来到了安徽安庆市桐城市投子寺参访大同禅师。

两人见面后,大同禅师问道:“你昨夜宿何处?”

岩俊禅师道:“不动道场。”

大同禅师马上逼拶道:“既言不动曷由至此?”

岩俊禅师道:“至此岂是动耶。”

大同禅师道:“原来宿不著处。”

对于岩俊禅师的应对,大同禅师那是非常满意的。

大同禅师问岩俊禅师,你昨晚在哪里住宿的啊。

岩俊禅师却别开生面的回答道,我住在不动道场。

《楞严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所以不动道场者,本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也。

不过,你既然居住在不动道场,那么你就是能够不动之人了。可是你又为什么来到投子寺了呢?你到了这里,证明你动了啊。

面对师父的逼拶,岩俊禅师回答道,我来到这里,难道就动了吗?

不动者,本心如如不动也。非肉身之来往行动也。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本心如如不动,那么即便本人踏遍千山万水,他同样是如如不动的。

所以大同禅师赞许道,原来你已经达至如如不动之境了啊。

自然,对于这样的僧人上门参访,大同禅师那是大为欢迎的。

就这样,岩俊禅师就在投子寺佛学院入学了。不过岩俊禅师并没有在寺院学习多久,就拿到了佛学院的毕业证书。

既然具备了当老师的资格,岩俊禅师就离开了投子寺,然后来到洛阳游历。

在洛阳,岩俊禅师结识了后梁少保李鄑(zī),而李鄑还是河阳节度使李罕之的兄长。

李鄑虽是朝中重臣,可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并且对岩俊禅师非常的敬服。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住宅布施出来,并且改建成了观音明圣院,然后恭请岩俊禅师来此担任主持弘法。

岩俊禅师在朝廷大员的大力支持下,在观音院大弘禅法,门下僧众时常都有数百人之多。

并且,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二帝在没当上皇帝的时候,也是时常来到观音院拜访岩俊禅师。而且他们二人每次来到方丈室拜访岩俊禅师的时候,一定会给岩俊禅师跪拜行礼,这充分说明了岩俊禅师品行高洁禅功精深,不如此的话,别人是不会如此礼遇他的。

等到郭威、柴荣登基为帝后,不但赐予岩俊禅师紫衣,并且赐予岩俊禅师“净戒大师”之号。

宋太宗干德四年(公元966年)三月,岩俊禅师忽地生病了。

岩俊禅师预知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俗世了,于是就把门人召集在了一起,然后给他们交代好了后事,并且告诫他们要好好学习佛法。

完事后,岩俊禅师就神态从容的合掌而去,享年八十五岁。

到了四月八日,岩俊禅师的弟子们在洛阳东郊的丰台村建造墓塔安置了他的遗体。

五、濠州思明

思明禅师的个人履历也是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并且其机缘语录并不多,现在在禅宗典籍中保留的,只有他的两则对话而已。

思明禅师在投子寺学习期间,有僧人勘辩他道:“如何是清净法身?”

思明禅师道:“屎里蛆儿头出头没。”

清净法身者,佛之真身也。

众人之自性,就如佛之真身一样,都是清净无染的。所以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不过,对于僧人如何是清净法身之问,思明禅师却石破天惊的回答道,屎里面的蛆儿头出头没钻过来钻过去的。

“屎里蛆儿头出头没”,思明禅师此语出乎常人之情且让人难以理喻。

因为大家一提到清净法身,首先就会往清净上寻思。可是思明禅师却对之以屎里之蛆这种异常污秽之物,这样就在人们的惊异之中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从而起到彻底撼动学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之目的。

以污秽对清净,看来思明禅师那是深得六祖慧能三十六对之精髓啊。

在这里,如果有人对清净法身生起恭敬之心,如果有人对污秽之物生起厌恶之情,虽合乎世情,但对于佛法而言,都是错误的认识。

须知,烦恼与菩提无二,生死与涅槃无二。所以,清净与污秽同样无二。

如此,学人才能有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万法。才能在纷繁杂乱的万法面前如如不动。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认识了清净法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