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好巧珍沒有嫁給高加林

這幾天,我看了路遙寫的《人生》,看完唯有感慨,這真是一部反映時代的佳作。

《人生》主要寫的是一個有才華的農村青年高加林的一段人生起落。

高加林是村裏爲數不多得的知識青年,他本來是學校當代課老師,後來卻被人走後門頂替了他的工作,只好回家務農。

本來以爲可以喫上公家糧,沒想到卻又做回了農民,高加林一家都很沮喪。

這時候村裏的漂亮姑娘巧珍主動向他示好,點燃了他心愛的火花,兩人戀愛了。雖然巧珍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但她喜歡高加林有才華,處處關心他,讓高加林沐浴在愛情的甜蜜裏。

但自從高加林的叔叔回縣裏當了勞動局長後,命動再次青睞了高加林,擅長溜鬚拍馬的副局長馬佔勝爲了討好高家,在高加林叔叔不知情的情況下,給高加林安排到縣委當宣傳幹事,寫通訊報道。

高加林意氣風發,深入基層採訪,顯露了他的寫作才華,在縣城裏展露頭角,獲取了高中同學黃亞萍的芳心。

黃亞萍是個廣播員,能說會道,愛好文學,兩人共同語言很多。

黃亞萍家庭優渥,是父母掌上明珠,從小敢愛敢恨,她無法忍受愛的煎熬,向未婚夫張克南提出了分手,對高加林表白了,並且規劃了婚後一起南京工作的美好藍圖。

高加林的天平迅速地偏向了黃亞萍,他深切地感受到黃亞萍纔是更適合與自己共度一生的姑娘,雖然他的內心深處知道自己更愛巧珍,但美好前程的誘惑,讓他終於下定決心與巧珍分手。

善良的巧珍含淚接受了這個事實,並迅速嫁給了馬栓。

深愛黃亞萍的張克南受此打擊很痛苦,張克南的媽媽爲了出這口惡氣,向有關部門舉報了高加林的工作是走後門得來的這一事實。

高加林最終又回到了農村,他與黃亞萍分手了,而巧珍也嫁人了,他知道自己失去了像金子一樣善良美好的巧珍,後悔不迭。

看完這本書,我倒覺得,這個結局一點也不遺憾,甚至可以說,這是最佳結局。

如果高加林爲了逃避良心、道德的譴責,娶了巧珍的話,他們的婚姻肯定是不幸的。

第一、高加林是個心比天高的青年。

高加林對自己的前途看得比愛情要重得多。

他一開始就不願在農村勞動,一心想喫公家糧。在當農村代課老師的時候,他也沒有愛上過巧珍,雖然巧珍是十里八村的漂亮姑娘,但他從來沒有動過心。

因爲他從來沒想過自己的一輩子要困在這片黃土地。

當他失去了代課老師的身份回村的時候,那份沮喪、失落是難以言喻的。他甚至還想着給遠在外地當兵的叔叔寫信,讓他幫忙找份工作。

去地裏勞動,他是排斥的,去街頭賣饃,他更是難以開口的。

在這樣的境況下,巧珍大膽地向他表達了愛意,讓他灰暗的天空看到了愛情的陽光,享受到了溫暖的雨露。

此時,村裏人都覺得他與巧珍是不般配的,不僅巧珍父母不同意,連高加林的父母也不想高攀。

第二、他們沒有共同語言。

高加林與黃亞萍的關係爲什麼可以突飛猛進?一來黃亞萍大膽追求愛情,二來他們之前的共同話題也很多,而巧珍不識字,在工作上無法與他產生共鳴,在精神上無法與他達到同一高度。

巧珍來縣委看他,話題就是他們家的豬下了幾個崽,要把家裏的狗皮氈子拿來給他鋪牀上,讓高加林內心隱隱地嫌棄。

高加林嚮往的是城裏人的生活,而巧珍只會把他往農村拉近,如果他們結了婚,高加林對農村的嫌棄會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巧珍身上,從而讓高加林對婚姻不滿。

第三、他們之前的愛情不平等。

高加林對巧珍的愛,遠遠不及巧珍給他的愛,這一點高加林的內心非常清楚。

在小說結尾,高加林是這樣自我反省的:假如他跟黃亞萍去了南京,他這一輩子會真的幸福嗎?他出色的人誰知有多少,以後根本無法保證她不會愛上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在一邊。可是,他如果和巧珍結了婚,他就敢保證巧珍會永遠愛他。

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是博大的,深遠的,無私的。

都說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可是巧珍只有愛,卻沒有恨。

高加林拋棄了她,她痛苦、難受,卻對高加林恨不起來,更不容許任何人罵高加林。

她的母親和姐姐在高加林重回村裏的時候,準備當着衆人的面給他難堪,巧珍不惜跪下求姐姐不要這樣做,而且還求村支書重新讓高加林去代課。

高加林得知這一切,痛悔不已,巧珍那顆像金子一般的心,與他內心的虛榮、自大比起來,真的不知道要高貴多少!

從內心的美德來看,高加林配不上巧珍。

所幸,高加林沒有和巧珍結婚,否則,他們的婚姻只會讓彼此痛苦。除非,高加林能及時地認識到自己的好高騖遠,虛榮自大,變得沉穩踏實,包容博愛,再在愛情的加持下,他們的婚姻纔會和諧幸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