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生活貴在內心的平和

這裏所說的“高質量”,主要是個人內心的直觀感受,而不是外人眼裏的評價。如果個人對自我生活的滿意度較高,則可認爲是高質量的生活。畢竟,感受這東西完全是主觀的,主要取決個人內心的狀態,我甚至一度認爲,萬事萬物沒有物質上的好與壞,一切衡量標準都來自人的內在的評價,只是很多時候個體意識屈從於集體意識,便以意識認同的多寡來定義所謂的好壞——與集體意志一致的,便是“好的”,與集體意志向左的,便是“壞的”。至少很多人是這麼認爲的。人天生就是從衆的動物,生活在集體潛意識裏,以集體的意識來衡量個體的行爲,從而活在了別人的眼光裏,這是正常的如同空氣,人習以爲然而不自知。“活在別人的眼光裏”並不一定就全是壞事,畢竟,人在社會體系內的分工與協作,決定了人必須要有認識與行事的標準,這是事關生存的大事。

我的目的不是來分析個體與集體的關係,我主要想談一談,人如何通過完善認知結構來提高生活質量,例如淡化金錢對物質生活的意義、榮譽與他人評價對個體影響等等,特別強調重視維護內心的秩序性,達到內心的平和狀態,實現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縱使是貧窮、疾病、失去等等,都能通過內心的調適達到療愈。

近段時間,我過度地專注於內心的狀態,而忽略了外部世界,甚至一度是從內心的狀態去追求內心的平和,開始陷入靈脩的狀態裏,就在將要深陷其中的時刻,腦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聲音——人是存活在關係裏的。靈脩的至高狀態確實是追求無論環境如何變化,內心都可以做到堅定平和。但世界上沒有單一理論或觀念可以指導人去應對人生的千變萬化的,就以靈脩爲例,如果把類似於“專注當下”放在實際生活中,還是會有很多的疑問是解決不了的,例如目標的意義,家庭倫理的意義,愛的意義,那麼就很難有說服力。如果把對內心平和的追求放到關係的世界裏去調適,那麼,就是達到一種高質量的“平衡”,反作用於內心,就更能夠構建內心的秩序性。

我仍然是堅持認知結構是過好高質量生活的根本,沒有一套成熟的認知體系,是很難過好高質量生活的。畢竟,生活是充滿變數的,承認生活的不可控,努力做到內心的可控,這是保持內心穩定的基礎。但是,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無時無刻不因爲生存地問題,被迫與大自然、與身邊的人發生各種各樣的關係,通過不斷地去調適認知和處理關係,達到適應生存的平衡,人才得以進化到現在。畢竟,那些不適應各種關係的物種,已經在地球的衍變中被淘汰了。在未來,包括人類在內的物種,如何不變正確處理好各種關係,那麼同樣面臨淘汰滅絕的命運。

那個體的內心與外部的環境如何達到良好的關係,更有利於生存呢,從而達到高質量生活的狀態呢?我認爲關鍵是達到一種“平衡”。

如果你走在靜謐的森林裏,只有三兩聲鳥叫與偶爾的蟬鳴,你的內心是不是會感受到一種寧靜,這是環境對內心的力量。如果你情緒低落,突然有一個人和你聊天,你打開了話匣子,聊天結束之後,是不是覺得舒坦了很多,或是你去跑步、踢球,你出了一身的汗,是不是覺得內心豁然了很多。甚至,你雙腿分開、雙手叉腰、昂首挺胸,你會發現你的內心突然來了力量。這是好的自然關係、人際關係、身體關係對內心的正面影響,我們會發現,外界對內心的影響是不能忽略的。當然,你還會舉出一系列的不良關係造成負面情緒的例子,但我們不是去揭開傷口,所以就不舉反例了。

當然,如果要深入探討正負面關係對內心的影響,這種短篇幅的文字是難以討論清楚的,但至少我們可以理解了,內心與大自然的關係、人際關係以及自我身體的關係都會影響着我們內心的秩序,所以,經常開展戶外活動,好的家庭關係、同事關係以及保持良好身材,對我們的高質量生活都是很有影響的。

儘管人處在現實關係裏,對人的生活質量有的很大的影響,但我還是認爲,自我認識結構的成熟和內心秩序的穩定纔是高質量生活的根本。

第一個理由很直觀,就是儘管人總是試圖極力去構建自我的生活秩序,增強內心的掌握感,但不可否認的是,外部的世界是不斷熵增的過程,你根本掌控不了,你可能會突然碰到棘手的事,或是和糟心的領導、同事相處,你可能面對疾病或失去心愛的人,但你無能爲力,你只能不斷調適自己的內心,重構自己的認知,從而去尋找內心的平和。第二個理由是人格昇華,人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自己的審美能力、共情能力等等,當一個人的內心越加豐盈、平和,人就會由內而外地表現出“善”的品質,“愛”的情感,人會更多地正能量地作用於這個世界,影響周邊的人,這就是人格魅力。

我們往往在外界遇到困境時,纔會關注到自己的內心;還有一部分人,內心是天生敏感的,容易把潛意識裏消極因子投射到外界。簡而言之,只有當我們內心覺得不服舒時,纔會去關注我們的內心,這是一種求生的本能,如果我們在內心產生了問題還沒有注意的話,那麼惡化成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會極大概率地發生。(別太過擔心,人的內心有超強的防禦和修復機制)

在逆境裏去思考生命的意義。這句話我們應該聽過很多次,這句話的完整邏輯應該是這樣的,逆境讓我們的內心產生的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這些情緒不能簡單用好和壞去理解,關鍵不能過度),這些情緒讓我們不舒服,讓我們難受,我們開始要審視內心,開始重構我們的認識和內心秩序,從而達到內心平和。所以,無論是從內心去追求秩序還是藉助外界的力量激發正面情緒,最終都要通過內心秩序的重構達到應對挫折,過好生活的目的。

論述了這麼說,那怎樣才能通過內心的平和去達到高質量的生活呢?每個人到達彼岸的方式都有很多不同,但最終往往是殊途同歸。就我個人理解,我們作爲普通人,應該是在平凡的日子養成良好的心理習慣。

比如,時刻保持內心全然的覺知。覺知是一種不帶任何評判的接納,接納內心的負面情感,接納產生的原因,當我們對內心開始覺知和接納時,傷口便在療愈。不要試圖讓自己去分析或評判自己的內心以及影響內心的事件,我們有限的認知不可能解答所有的問題,而我們又往往處在當局者迷的狀態裏,我們要做的是接納內心的情緒,然後做正能量的事。還有就是,正確處理內心與外界的關係,保持身體健康、愛上閱讀,親近大自然,無條件去愛和接納我們的家人,承認我們的平凡等等。

最後分享三條心理學家榮格的名言:

你的潛意識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爲命運。

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爲對方的影子。

你生命的前半輩子或許屬於別人,活在別人的認爲裏。那把後半輩子還給你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