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智者同行,與善者同頻

晉·傅玄的《太子少傅箴》中有曰: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接近硃砂容易變紅,靠近黑墨容易變黑。以此喻爲,周遭人事如何,深刻影響着一個人的運途好壞。

人生在世,和什麼樣的人相交,在怎樣的環境下生活,都關係着一個人日後成長的走向。

與智者同行,可增長智慧。與善者同頻,可得以善終。

01.與智者同行,可增長智慧

古人云: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孟子,自小便十分調皮。

當他和母親還住在墓地旁邊時,有一次,孟子同鄰居的小孩一起模仿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其母看到,深感不安,便帶着孟子搬去了集市。

結果,孟子又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模仿他們鞠躬迎客、討價還價,還演繹得惟妙惟肖。

孟母一看,又覺得不妥,最終帶着孟子搬到了學校附近。這裏的人都守序懂禮,並熱愛讀書,她覺得孟子在此成長,才能夠真正地成才。

《孟母三遷》的典故告訴我們,和什麼樣的人同行,就會奠定什麼樣的人生基礎,從而成就什麼樣的人生。

誠如孟子,和辦喪事的人在一起,學得都是哭嚎跪拜之禮。和做生意的人在一起,學得都是曲意逢迎之道。和愛讀書的人在一起,學得都是禮儀儒雅之氣。

多接觸正能量,負能量便敬而遠之。倘若敬愚者而遠之,智者便在身側。

所謂智者,就是能夠令你增長智慧,並引你走向正途之人。一如芝蘭玉樹,生於庭階耳。

與智者同行,可少彎路,多前程。人生大道,無不寬廣。

02.與善者同頻,可得以善終

曾子曰: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心善之人,福氣可能還未降臨,但災禍卻已經離得遠遠的。

善良的人,憑己之力,逢難必幫,逢貧就扶。做了好事,亦不願大張旗鼓,誇誇其談。

善良的人,低調謙卑,微笑待人,從不計較。與人有了矛盾,也會盡量化解,得過且過。

善者行善,不求回報,卻在冥冥之中,替自己積累了福報。

善行是因,善報是果。當你真心爲別人,別人亦會以真心作爲回報。當初不經意之間播下的善種,也會隨着時光的更迭,而生出碩大的善果。

但真正的善良,並不是有求必應、來者不拒,而是要露點鋒芒,留有底線。

做一個明是非的智者,才能成爲有原則的善者。

別讓自己當初的雪中送炭,演變成後來旁人眼中的理所當然。不要什麼要求都答應,否則,善意過了頭,便成了惡。

與善者同頻,可得以善終。但你的善良,要帶點鋒芒。

03.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

“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

謙和與寬容,都是一個人身上最溫柔難得的秉性。

大智者必謙和,懂得謙和的人,本身擁有着大智慧。小有成就,卻不驕傲。身居高位,卻不威厲。

大善者必寬容,懂得寬容的人,乃是善者中的大善。無謂小事,不加計較。胸有氣量,有容乃大。

爲人越是謙和,越能贏得衆人的尊重。

若是有一點小小的成就,就驕傲自滿。或是,仗着自己身居高位,就隨意輕視別人,最終,也只會遭到別人的冷眼。

爲人越是寬容,越能收穫更多的善意。

若是因爲一點點小事,本來無傷大雅,卻非要同別人斤斤計較,一定要爭個對錯。即便贏了,也會丟了對方對你僅有的一點善意。

站在頂峯又如何,“高處不勝寒”的孤獨,不是誰人都能嚐盡的。爭個對錯又如何,“人心即天下”的道理,又有幾人能夠明瞭?

真正的智者,能與人親近,不與人結怨。

真正的善者,能與人方便,不與人爲難。

與智者同行,與善者同頻。

學習智者的謙和,學會善者的寬容,如此行事做人,我們才能夠擁有光明似錦的前路,以及更加絢爛的人生。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