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三)

杜如松(Rush Doshi)是印度裔美國人,2011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獲東亞研究學士學位,2018年獲哈佛大學政府系博士學位。2011年至2012年,杜如鬆通過富布萊特項目在雲南大學進行爲期10個月的交換學習,在這期間,他遊歷喜馬拉雅山,研究中緬、中巴、中印邊界問題。杜如松中文流暢,與中國學者有較好的交流。在加入政府前,杜如松任布魯金斯學會中國研究部主任,主要研究中國大戰略和印太安全。他是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的得力助手,二人聯合發表過多篇文章。

杜如松在中國問題上觀點如下。第一,美國應加強在印太地區軍事存在。杜如松和坎貝爾今年1月聯合在《外交事務》雜誌發表題爲《美國如何支撐亞洲秩序》的文章,指出印太地區的長期和平與繁榮對美國至關重要,美國需要加強推進該地區權力均勢和合法性的努力。美國應該在該地區部署遠程常規巡航和彈道導彈、無人艦載攻擊機和水下運載器、導彈潛艇和高速打擊武器。加強與盟友和夥伴共同採取行動,鼓勵地區國家間建立以美國爲中心的軍事和情報夥伴關係,深化美國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美國參與印太地區經濟合作,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杜如松認爲,美國應主導印太國家圍繞供應鏈、標準、投資體制和貿易協定展開談判,謀求將供應鏈迴流美國和轉移至印太地區其他國家。美國應設法提供其他融資和技術援助,以對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iii]第三,建立激勵和懲罰機制,促使中國與美國展開有意義的合作。美國承認中國在印太地區佔有一席之地,但要與盟友建立強有力的聯盟體系,以可預測營商環境、氣候和國際衛生合作等作爲激勵槓桿,促使中國接受美國主導下的地區秩序。如果中國威脅這一秩序,美國與盟友一道執行懲罰機制。

總而言之,杜如松對冷戰後中國的政治走向有比較深入研究,且聽取了中美雙方大量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觀點,其觀點較爲理性溫和。他不主張中美對抗,認爲中國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刺激美國扭轉影響力下降局面;承認中美競爭不可避免,但也存在合作空間,尤其是在衛生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治理議題上,並認爲這有助於提升美國的全球影響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