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三)

杜如松(Rush Doshi)是印度裔美国人,2011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东亚研究学士学位,2018年获哈佛大学政府系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2年,杜如松通过富布莱特项目在云南大学进行为期10个月的交换学习,在这期间,他游历喜马拉雅山,研究中缅、中巴、中印边界问题。杜如松中文流畅,与中国学者有较好的交流。在加入政府前,杜如松任布鲁金斯学会中国研究部主任,主要研究中国大战略和印太安全。他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的得力助手,二人联合发表过多篇文章。

杜如松在中国问题上观点如下。第一,美国应加强在印太地区军事存在。杜如松和坎贝尔今年1月联合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题为《美国如何支撑亚洲秩序》的文章,指出印太地区的长期和平与繁荣对美国至关重要,美国需要加强推进该地区权力均势和合法性的努力。美国应该在该地区部署远程常规巡航和弹道导弹、无人舰载攻击机和水下运载器、导弹潜艇和高速打击武器。加强与盟友和伙伴共同采取行动,鼓励地区国家间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军事和情报伙伴关系,深化美国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美国参与印太地区经济合作,推动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杜如松认为,美国应主导印太国家围绕供应链、标准、投资体制和贸易协定展开谈判,谋求将供应链回流美国和转移至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美国应设法提供其他融资和技术援助,以对冲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 [iii]第三,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促使中国与美国展开有意义的合作。美国承认中国在印太地区占有一席之地,但要与盟友建立强有力的联盟体系,以可预测营商环境、气候和国际卫生合作等作为激励杠杆,促使中国接受美国主导下的地区秩序。如果中国威胁这一秩序,美国与盟友一道执行惩罚机制。

总而言之,杜如松对冷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有比较深入研究,且听取了中美双方大量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观点,其观点较为理性温和。他不主张中美对抗,认为中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美国扭转影响力下降局面;承认中美竞争不可避免,但也存在合作空间,尤其是在卫生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议题上,并认为这有助于提升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