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陰與陽的博弈

時間:2021年3月4日

英文翻譯—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陰與陽,中國人歷來追求陰陽平衡,中庸之道,在這本書裏作者把陰陽分別對應爲人的道德和私慾。

看似是人物分開的介紹,其實是作者通過不同人物的人生軌跡窺探了當時的時代興衰。從天子於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五個維度,去抨擊明朝類似三明治的結構。最上面的麪包爲整個文官集團,爲整個明朝的利益核心、國家真正的統治者;中間爲以儒家爲核心的道德倫理,整個國家的治理全靠孔孟之道,從來都爲以德服人,卻從不以法治國;底層則爲成千上萬的民衆,無組織。已經發展非常成熟的文官集團,纔是國家的主人,纔是利益的根本。皇帝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決定,只能忍氣吞聲,最後只能以不作爲而作爲。人臣只能選擇溫和折中的方式,大事化小去解決矛盾。萬曆、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但卻在這樣一個三明治的軟踏踏的時代都草草終了。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寫申時行的篇章時,有一個細節,值得拿出來分享下。時值當下,遼東巡撫注意到了一個問題,也就是本州管轄內有一個建州酋長,這個酋長最近一段時間內不安靜,因爲他開始吞併附近的部落,有點開疆擴土的意思。這個遼東巡撫意識到,如果這樣下去,豈不是養虎爲患,最終造成大禍,爲此,他與這酋長所在地的參政聯手,派兵征討這個酋長。可是結果出師不利,巡撫和參政,被這個酋長打得落花流水。遍把這個情況反饋到申時行處。我們的文官向來都是不喜激進,反說放過那個酋長。而這位酋長,就是大名鼎鼎的皇太極努爾哈赤,歷史可真是有意思。反觀,若不是文官擯棄溫和的做法,這樣一個小小的故事就可以改寫歷史。可見,歷史絕非偶然。畢竟,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1.萬曆皇帝朱翊鈞:一個精明卻懦弱的人

人們希望他是一個明君,帶來一朝的繁華,帝國的興盛,爲此給他加上了無數的苛刻的枷鎖,然而他也是人,自然有作爲人的各種需要,但這個悲劇的皇帝從來就沒有得到過該有的滿足,被他的臣民、祖宗家法用道德進行束縛,最終事事被束縛的皇帝成了超長待機的叛逆少年,用不朝來作爲無聲的抗爭。

最終萬曆徹底放棄了自己的陽,滿足自己的陰。

2.首輔張居正:一個強勢的人

皇帝的第一任首輔加老師,陽面上,作爲首輔他要對國家的運行和發展負責,作爲老師他要做學生的榜樣。張居正用自己的強勢試圖改變這個帝國的弊端。他嚴格的要求皇帝做一個明君,但自己卻過着聲色犬馬的生活;他爲帝國做出改革的方針,不惜挑戰固有的獲益團體,卻又是個任人唯親、收受賄賂的人。他的強勢保證他在世時,執政方針可以實施,同時也在去世後遭到上下一體的打擊。

張居正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從歷史上來說他或許是最後一個能挽救大明的能臣,但是他的所做所爲卻又讓我們的價值觀遭受衝擊,哪怕到今天,這樣一個人的形象,也不符合我們心中的挽救國家於水火的英雄。所以時至今日,我們是否對英雄或者偉人的要求太高從而忘記了他們也是凡人,也對爲人的慾望有所需求?

願相信張先生自己的話“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

我們相隔了5個世紀之久,但是我們並沒有對心中的偉人形象做出讓步,這到底是是對?是錯?我沒有答案·····

3.大學士申時行:陰陽調和的高手

作爲張居正的接班人,他知道張的路子行不通,上下失心,擺在他面前的是皇帝的無聲抗議和官員不斷斥責皇帝的種種不該,這是一個死結,這兩股力量彷彿兩個巨人不斷拉扯,稍有不慎便會撕碎這個國家,這些統統壓在了申時行的肩上,作爲首輔它既要保持龐大帝國的運作(需要龐大的官員羣體一起實際解決繁雜的事務)又要保證皇帝不會打破這種暫時的平衡,就如書中所說,申在出任首輔期間看似平平無奇,但在這平平無奇間,申用他的從中調和無聲的化解了多少危機,從而保證了帝國的繼續發展。

4.官員海瑞:一個理想主義者

一個理想主義者是可怕的瘋子。海瑞完全是一個只有陽性的人,爲人正直,爲官清廉,但是卻被世俗所嫌棄,作者認爲海瑞一味的追逐陽面而放棄陰面是一種不考慮當下的迂腐,既不能真正的讓廣大的民衆羣體收益,又不能實際解決問題所在,這種墨守成規的執行比貪腐更爲可怕,這一章節中多次將海瑞的行爲準則與朱元璋制定的律法一併述說,這兩百年來,法律法規並沒有根據事物的發展進行更改,而是繼續沿用兩百年前規定,這導致了帝國看似仍然如故的照常進行,但是光滑皮膚下面的暗瘡正在一步步擴大,導致最後爆發而生亡。

這一篇作者通過海瑞的事在敘述大明帝國走向滅亡的內因:帝國的腐朽不變通,體制的不完善且得不到補救,已經可以看出帝國的喪鐘已經敲響。

5.將領戚繼光: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如果說海瑞一章敘述了帝國衰亡的內因,那麼這一章則是帝國衰亡的外因,從戚繼光武將的角度描寫了帝國軍事方面的困難。戰爭是國家間博弈的最後手段,但是像上一章所說,腐朽的、陳舊的、不合時宜的規章,導致大明的最後手段是孱弱無力的,兵員的虧空、武器的荒廢、武將被制衡,後勤制度的落後,使得大明已經無力對對外族入侵進行有效的防範。

武將的陽:應該是塞外殺敵保國家安穩,相對應的陰:是武將的反叛所帶來的後果。明朝一開始就對武將的陰面做出了掣肘,但是矯枉過正連同武將的陽面一起扼殺了,加上種種內因導致兵不能戰,最後外族入侵,身死國滅。

這裏有一個個人想法:國家也應該保持陰陽平衡,文武對應陰陽,國家陰盛陽衰就會出現宋明的情況,陽盛陰衰就會出現漢唐的情況。

6.思想家李蜇:自相沖突

明朝前衛哲學家,他的思想在當時沒人能夠接受。

李贄,一位以離經叛道聞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被人罵被人贊。他剃髮留須、與恩友筆戰十二年,更是一位重度潔癖者……他的思想被正統者視爲異端,他強調人性本私、提倡“情慾本體”說,不以孔子之是非爲是非……通身是膽通身識,死後名多道益彰。

家世淵源、刻苦求學。

摘抄:

❤️1.剝削是一種社會現象,綿延數千載,代代相傳。

❤️2.然而這機緣又是這樣短暫,他稍一忽視,就一去而不可再得。

❤️3.“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歸依”,達到這個低標準,已經需要一番奮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