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要不要給孩子花錢

當家庭教育成爲當下熱議的話題之一時,那麼衍生出的談論視角就變得更加多維不一。

前幾天看了綜藝《婆婆和媽媽》這個節目中,提到這樣的一個話題,好的家庭教育要不要給孩子花錢。

反方程莎莎的觀點是,不同意家長給孩子報很多的補習班。她提出異議,補習班、培訓班真的是孩子興趣方面的熱愛嗎?

儘管她後面沒有長篇大論的解釋,但我依舊可以嘗試着理解她這句話的涵義。

也許她認爲興趣的熱愛,纔會喚來孩子真正的熱情,還有對興趣的持之以恆,還有不懼困難的毅力等。

對於她的觀點提問我很是贊同。我見到過太多的家長在給孩子報培訓班時,都會解釋爲,我認爲這個挺好。

“學舞蹈多好啊,可以塑形鍛鍊氣質;彈鋼琴可以培養專注力;架子鼓多帥多有範兒;學書法練得一手好字,老師會偏愛;播音主持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

是不是好處多多呢,還有的會說,到了一定年齡,別家孩子都學,自家孩子不學個所謂培養“興趣”的項目,彷彿對不起孩子……

但我唯獨沒聽到一個是說,因爲是自家孩子喜歡的,所以父母選擇報名的,足以看出現在做父母的在教育子女上面是多麼的“賣力”。

前段時間,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裏哭訴,說是不到一個月時間,居然給自家的兩個寶貝兒花了近4萬的培訓費。

經營近十年淘寶店的她,居然要一邊沒黑沒夜的做淘寶,一邊要找另一份工作,來支撐她家孩子今後源源不斷的培訓費用。

由於我朋友的店是主做孕嬰產品的,但她跟我提及,自從疫情前一年,銷量就明顯下滑,與她同期的老店同樣的競品也沒好到哪去。

隨着全國生育率的直線下降,她家淘寶店的生意也大如以前。因此一下子支出這麼多的費用,對她來說,也是被割的肉疼,透過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的焦慮感爆棚。

然而這纔是個開始,由於她家大寶學習成績不好,被老師點名要求藝考。思來想去的朋友認爲只有美術這門,大寶還是相對能夠接受些。於是兩個月的美術培訓課就近3萬。不得不說被培訓是個燒錢的行爲。

看到大寶的”學以致此”,又聯想到二寶剛上小學一年級,朋友就連招呼都沒打,又給孩子報了主持與書法。

她給我的解釋真的是會讓我破涕爲笑,理由是害怕二寶也像大寶那樣,以不備之須,選擇性更多。

精神分析曾奇峯老師曾說過,父母潛意識投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就會自動認同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過度的擔心就是詛咒孩子。

朋友爲孩子學習不好以後,可謂是做足了充足的打算。

儘管我從側面溝通過孩子,媽媽給他們報課的想法,他們居然說媽媽喜歡就學唄。完全看不到孩子的一點兒熱愛之情。

儘管正方張萌也強調,很多時候我們無法保證我們一直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無法保證每一份工作都是自己熱愛的,因此也要保證孩子,從小也要學會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和不感興趣的。

我真想說萌萌在某些方面也是焦慮的,她認爲成年人做的不喜歡的事情還堅持去做,其實背後的動力還是蠻複雜的,可不是單單一句生活所迫就能被解說的。

誰知道你是不是在小時候被“虐”慣的經歷,讓你強迫性重複那種折磨呢?如果一份工作你不喜愛,還要堅持去做,除了你沒說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好處”之外,還有的就是你在重複着你早年的痛苦經歷。

心理學上有句話說的好,熟悉的纔是安全的。每個人都拼命尋找着與自己早年熟悉的經歷。

這可以說,這是我們成年父母的早年議題,但要強加在孩子身上,還要合理化這種認知,讓自己受過的苦還潛意識的讓孩子來過一遍,誰也不能保證孩子就能活成你的樣子,所以何必要讓孩子去面對不需要面對的父母的焦慮呢?

也許因爲父母過往不當經驗的“加持”,孩子被殘害的概率被大大提高了。尤其是越來越成長起來的下一代娃們,在追求自我的路上還如此的執着,被傷害的越深,可能治癒的時間就會越長。

張萌談及自己3歲學鋼琴被打經歷時,她依舊感謝父母培養了她的專注,那夜深人靜的時候,有沒有嘗試問問自己專注的背後感受,究竟是平靜、喜悅、美好、愉悅?還是焦慮、悲傷和恐懼呢?這個具有深層品味意義。

所以一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教育的,無論是來源於書本知識,還是來源於生活環境,還是快速發展的社會大環境。我們每一個人都被教育其中。

那麼我們的家庭教育真的是需要花錢報培訓班,買各種昂貴的玩具?或者是不太專業的全腦課……?

何謂家庭教育?我想一定是建立在愛這個孩子本身的基礎上,家庭建立的有效關係鏈接方式之一。

張萌說黃聖依拼命的給孩子掙補習班的費用,是因爲她自己計算了自己花時間反而會花出更多的時間和代價。

那麼我想說這不是建立在這個孩子本身的瞭解基礎上做出的選擇。孩子真正要的什麼,當父母的都不想真正看到,那還談什麼教育呢…

我聽到網絡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叫做抱起孩子就養不起這個家,養起這個家,又抱不起這個孩子。好像在傳遞一種無法整合的對立面。

那麼我想說,那是在你該抱起孩子的時候,你拼命的看似賺錢養家,而孩子再瘋狂以缺愛的名義讓你養TA時,你才發現賺錢養家也不足以讓TA去花。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建立在有愛的基礎上的,去願意發現做爲孩子整體獨立人到底要啥。

而不是在該陪TA的年紀,你大投金錢在早教、全腦的培訓機構裏。

小時候孩子要的真的不多,一個溫暖的抱抱,一個靜默的守候,一個溫柔的香吻,一個在TA害怕、犯錯時的理解與接納……

這些都是用錢買不來的,我倒是看到有很多培訓機構在培“訓”父母這些能力。換個角度說,冒似也需要花錢來買,對於很多不具備給予孩子真正愛的能力的父母來說。

那麼問題就來了,父母有那個時間與精力嗎?就如張萌所說,就算是學習,學的好還可以,學的不好還會有壓力。

我想補充她後面的話題,與其這樣,還不如把孩子送到“專業”人士那去,即節省了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與精力,還節省了自己需要感受做真正父母的壓力。還從意識層面上告訴外面的別人,‘看,我們做父母的都把TA們送到專業人士那兒去了,至於造化要看孩子自己’。

那麼孩子的真正的快樂你又參與幾何呢?是TA拿獎時的喜悅嗎?還是培訓班老師讚許的眼神……殊不知這都是孩子害怕父母丟棄TA們,看不到TA們的,一種迎合式的拼命努力。

當然父母不僅是隻着眼於讓孩子快樂,還要有給TA不快樂時疏解的能力。

其實成年人世界的工作,最早源於自己兒童時期玩耍中體驗而來,其實玩兒並沒有什麼壞處,反而是生活的一種大藝術。

當然,我們父母也需要給孩子創造自己選擇自己熱愛事項的機會,該花錢的也決不手軟,但這些事項也建立在與孩子的充分交流和探討之上,這樣的花錢,纔不是爲了彌補孩子缺愛或增加技能的滿足父母的初衷。

最後我想說,張萌說當孩子發現自己沒有一點才藝TA會快樂嗎?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沒有才藝就被定義爲不快樂,那麼家庭教育在哪裏呢?快樂的途徑有着太多太多,非要把一方面的不具備當作全部的快樂,那麼不學習才藝時,好像也不會太快樂呦。

太把學習才藝才能獲取什麼,當做一種宣教的資本,本身就傳遞着父母被束縛的不快樂,孩子同樣也能感受到。

如果說,非要談論好的教育要不要花錢之說,那麼我希望父母在給予孩子愛的基礎上,能夠覺察到花錢背後的真正用義。

比如一次花錢的陪伴式旅行,抑或是環保型登山,或者有意義的一場家庭電影……這都是一次教育的機會。

父母爲什麼耗費那麼多的銀兩,用在與孩子並沒有愛的鏈接的培訓人身上呢?更何況還要接觸一些沒有生命的過早的“死”知識。父母的用意究竟如何,值得我們深思。

當孩子的早年經歷被充分體驗綻放,TA們自然在無生命的知識面前,創造出屬於TA們獨特的生生不息的教育。

所以好的家庭教育與花不花錢並不形成尖銳的對利,而是一種多重複雜關係的匯聚,願我們做家長的,可以從愛的視角出發,去理清你與孩子,孩子教育與錢的關係。

【無戒學堂日更第二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