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只有放心接納生活中的失敗,你纔有可能知道生活的意義不只是追求成功

關於生活意義的探討,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又有幾何?有沒有把生活中的小事,給它衍生出更大的視角,讓TA去感受TA特有的生活意義呢?

週末閒暇之餘,小傢伙在用自己的樂高在搭建自己感受的“埃菲爾鐵塔”時,看見他與玩具建立的創造感,我內心也感到平靜與滿足。

春天的陽光是溫柔的,卻並不刺眼,透過玻璃窗射進來,正好照射到小傢伙的樂高桌子上,在光與影的結合下,正好照在了哼着小曲的小傢伙光潔的側臉上。

這靜謐的和諧畫面,我願意一直用心用情去陪伴。特別害怕我的任何語言,都會驚擾到這個畫面感,溫柔的注視在無聲的傳着我的看見。

突然,被越壘越高的“埃菲爾鐵塔”開始有了晃動感。小傢伙一邊專注的用力去扶,一邊用眼神掃視着上下的樂高,我猜想他是在尋找哪一個樂高沒被穩住。

終於在他小心翼翼的“矯正”下,樂高不再搖擺。他回過頭來,會心的衝着我一笑,“媽媽,你害怕過失敗嗎?”

當我聽到他這句話時,我再望望他壘起的“埃菲爾鐵塔”,眼看就是他夠不到的高度了。

我彷彿有點明白了他問話的用意。“當然了,而且有很多次呢,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但我好像有與它同在的能力。”我溫柔且欣喜的迴應他。

“啊?你是心理諮詢師還害怕?那我們害怕失敗也是正常的吧?”他好奇的聲音忽上忽下,小眼睛眨巴眨的,時不時還偷瞄他搭建的樂高。

“心理諮詢師就不害怕失敗了嗎?我們都是人,並且都是平等的,並不會因爲我們有了某些職業角色定位,就把我們生而爲人的感受而壓抑或剝奪了吧。更何況媽媽又不是在刻意做人設,尤其是在真實的你和真實的關係面前,我覺得交流真實的感受更重要。”

小傢伙陷入了若有所思,並且不在注意身邊的樂高了。短暫的一小會兒沉默,他開始搬起小凳子,站在小凳子上又對“埃菲爾鐵塔”的創造上持續……

這一次並未搭建多久,只聽見“啪”的一聲,辛苦搭建的樂高散落在桌子上和地上,可是絲毫沒有感受到小傢伙的懊惱與焦急。反而他在一邊拾掇着樂高,一邊還高興的說“媽,你看我接受失敗,失敗來得還真快”。

我們娘倆沉浸在接納失敗的笑聲裏……

經常聽很多人跟我談論關於失敗的話題,包括每一個來訪者都不可避免的和我去探討TA認爲的失敗,以及其中的感受、想法和行爲。

同時在內觀自己時,我也一次次與自己的失敗經歷近距離感受,遠距離用更加立體的視角感受自己失敗的種種焦慮,不是爲了不再失敗,而是爲了更好的接納它。

談到失敗,我們不自覺的就會想到成功一詞。人們每天總是在追求自我成功的路上自我忙碌自我奔泊着。

沒有人願意失敗,是因爲失敗會給人帶來諸多的焦慮。典型的被評判焦慮,你怎麼做的這麼不好;這麼小事你都不會做;這點小事兒你就哭泣至於嗎……一系列熟悉的話語,都指向自己,不僅要面對自己的那一部分的失敗後的沮喪、挫敗、失落……的複雜感受,還要面臨自己被評判的羞恥感背後的焦慮。

於是,在面對失敗時,人們傾向於越來越不願意去面對自己的複雜交織的感受,真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愁在匯聚。

正因如此,我們便越來越害怕這失敗給我們帶來的焦慮。焦慮前,用各種完美的情結來固化自己,我害怕自己的P圖不夠好;我怕我的演講不夠打動人心;我害怕我的言語還不夠嚴謹認真……

想到這些理由,就會拼命的去做自己認爲不夠好的部分,這後面就是對害怕失敗的焦慮感的執着。

沒有人能夠做到完美才亮相,真正的完美也一直在路上。有一句話叫做先完成再完美,這個完美也不是普適完美標準,而是你自我足夠穩定後,可以承接住不夠完美,甚是是失敗的焦慮後的一次次重新打磨自己。

那麼接納失敗就變成了你需要面對的必經事實,失敗是成功之母不是簡單說說而已。

當你不能夠接納失敗,甚至是不允許失敗時,也許你就只能呆在自我的幻想裏,你害怕接受現實的檢驗,把一次次真實的失敗呈現在自己眼前。

那麼,究竟是害怕失敗,還是害怕自己不能面對失敗後的感受呢?

就如小傢伙在搭建樂高時問及我的,也許他的內心戲是樂高高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倒,倒了意味着失敗,那麼這失敗後的焦慮我能不能承受?抑或是媽媽能不能做到有效的抱持住我的失敗焦慮,而不是將她自身引發的無意識焦慮傾倒給我。

我覺察到他差不多的內心戲碼,我在現實中迴應了他的內心戲,讓他有了穩定的安全感,這樣就可以讓他穩穩的接納住自己的失敗後面臨的焦慮感了。

人們爲什麼這麼害怕失敗呢?並且在害怕失敗時,還拼命的追求生活意義上的成功呢?

也許這是源於被看見、被接納、被理解、被愛、被認可……的外界愛的執着,只有這樣,我們纔有了存在感的意義。

要知道,有成功便會有失敗,失敗與成功彷彿是兩極,在這兩極之間其實還有無限的可能性。

有沒有想過一件事情,我們即使沒有做到成功,但我們也沒有完全失敗的例子。

一份投出去的稿子,並未在心儀的平臺錄取,並不代表着自己的失敗。

相反,有可能是因爲你的文風並不太適合平臺而已,或許是在文章上的某一個觀點陳述上,我們還需要細緻打磨,通過我們與編輯的耐心溝通與中正對待,即使你還是會偶爾面臨着你所謂意義上的失敗,那麼相信你承受失敗的勇氣和毅力會提高,也會提高自己的過稿率。

失敗只是一個結果,而圍繞着失敗背後的焦慮感受,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卻會讓它綿延悠長……

你會害怕某項競爭的失敗,而去選擇不去參加競爭,從而失去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前行的機會。

你會害怕人際關係相處的失敗鏈接,進而選擇自己獨處方式,進行獨自編網,最後失去了真實關係鏈接的能力。

你同樣也會害怕面對自己失敗的無所是從,也許你不懂如何處理自己對成功的短暫分離和失敗的哀悼,也許你還會害怕失敗後陷入外界評判的聲音裏,痛苦的無法自拔。更或許你會害怕面對自己獨自處理失敗焦慮的無助與無力……

爲了避免這個結果,我們好像喪失了很多人生的豐富體驗。

比如把自己嘗試着放在那個害怕失敗的想法裏,先試着接納你正經歷你想象的失敗,然後問問自己是不能面對哪一類的諸如問題。

慢慢的理清頭緒,同時可以在自己不能面對的點上,嘗試着體驗那種感受,看看身體智慧能否告訴自己什麼。

當感受到自己要被焦慮的感受所淹沒時,嘗試着幾次深呼吸,讓愛回到原始的脈輪裏,去體驗平靜、喜悅、智慧、愛從身體裏而來。

如果還沒有答案,我們不妨找到一個專業人士去陪伴自己一段時間,開啓你自我智慧的答案之旅。

當然,每個人害怕自己的失敗只是一種想法,這種想法背後一定會有個認知系統在支持,合理的記錄自己的這些想法,再一一的給出第三者視角的其他想法,看看能不能有別的做法,可供自己去選擇。

每當小傢伙有一點害怕英語失敗時,我們都會細化到他害怕失敗的哪一點。並且在這一點上,如果我們接納失敗,我們會做些什麼去調整他與失敗產生的焦慮感受關係,帶着這個害怕失敗的焦慮上路,不去追求結果,重在體驗的感受。

當我們拉到體驗過程中來時,想法真的就變成了一個想法,而在事實體驗中來證明想法不是事實全部,只佔事實的一小部分。

那麼,我們纔會從實踐中走出自己的路,去接納失敗與成功,其實在下一刻都不算數。

心理學中的暴露療法,講的是與自己的焦慮、恐懼共舞,一點點適應這些給我們帶來的束縛,然後慢慢破解。

那麼暴露害怕失敗,就勇敢接納擁有的這個想法,讓它入你懷裏,好好擁抱它,去感受它給你帶來的生活意義。

在體驗感越強的真實世界裏,成功與失敗背後帶來的意義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不成不敗的體驗纔是它們之間的大段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