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中國老百姓最隆重的儀式

過年啦,濃濃的年味越來越濃,沒禁放煙花爆竹那年月早就嗶哩啪啦響個不停了。要說起年味,最值得稱道的還是那一個個的儀式,在華夏兒女骨子裏的最能體會儀式感的應該就是過年了。都有那些呢讓我們細細梳理:

首先,打掃衛生,除陳布新。年前掃塵(塵陳同音),其含義是把一切的孬運和晦氣統統掃出家門,也是人們破舊立新,對新的一年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春節前十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大人小孩齊上陣,清洗門窗,灑掃庭院,撣塵拂垢。處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過新年的歡樂氛圍。

其次,蒸饅頭、過油,備年飯。隨着風俗習慣的演變,目前,蒸饅頭已只是單單爲了一個“蒸”字,寓意蒸蒸日上。在鄉下蒸饅頭的習俗依然在一些老年人羣中沿用着,自己發麪、和麪,無論方式還是手法,都遵循着老傳統,許多人也非常喜歡回味這種自制饅頭的老味道。

過油,就是油炸丸子、藕夾,還有芝麻麪皮(蕉葉)等等油炸食品。

第三,上墳請祖,燒紙焚香上供。臘月三十下午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民俗那就是上墳請祖,燒紙焚香上供。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在我們魯西南地區都在三十下午,這時田間地頭,一幫幫老年人帶着男丁子孫,來到祖墳前(目前已沒有墳頭,只記得祖先埋葬的位置),點上一柱香,然後燒紙、放炮。過年了,給祖上送去紙錢,祈求佑護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第四,貼春聯。春聯,有的叫對子、對聯,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春聯依使用場所不同分爲門心、框對、春條、橫批等。人們除在門上貼春聯,還在院內、牆壁、門楣上貼“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着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未來的祝福。貼春聯一般是在三十下午,撕去往年的舊春聯,用糨糊刷子和春聯貼上新的。

第五,除夕守歲,發壓歲錢,看春晚,迎新賀歲。除夕守歲,又叫熬年,守歲的意思吋年長者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之意,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壓歲錢是過年晚輩及小孩夢寐以求的大事。壓歲錢又叫壓祟錢,除夕喫完年夜飯,由尊者或一家之主向晚輩分紅包,說是能壓邪驅鬼。因爲“歲”與“祟”諧音,壓歲即壓祟,所以叫壓歲錢。

第六,燃放爆竹,喫餃子,串門拜年。“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府。”宋朝王安石的這首過年詩說明過年放鞭炮的習俗由來已久。目前爲防環境污染城區大都禁放了,但作爲過年的習俗,在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以噼裏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再就是年夜飯,在我們魯西南是三十晚上包餃子,初一的早晨家家戶戶喫餃子。喫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子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初一早晨喫過餃子,大人小孩穿上節日的盛裝,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