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產品設計 80 個爲什麼(4):搖一搖、附近的人和漂流瓶

我們在分析產品設計的時候,會去思考這些產品爲什麼這麼設計?微信作爲國內頭號產品,經常會被當作分析的對象。那微信爲什麼會這麼設計呢?我抱着好奇心,收集整理了很多資料,最終提煉出 80 個微信爲什麼這麼設計的問答。

這 80 個問答將分爲 7 篇,每天更新一篇:

  1. 《誕生和發展》
  2. 《設計和理念》
  3. 《聊天》
  4. 《搖一搖、附近的人和漂流瓶》
  5. 《朋友圈、視頻動態和狀態》
  6. 《小程序和微信支付》
  7. 《公衆號、看一看和視頻號》

資料主要來源於:

  • 張小龍公開演講和媒體採訪報道。
  • 陸樹燊(前支付寶資深產品經理,微信創始團隊成員)的微信公衆號:行者慎思。
  • Genie(微信產品經理)的產品分享。
  • KantZhou(拼多多用戶端產品總監,前微信產品經理)的產品分享。
  • 啃餅(微信研發工程師)的微信公衆號:啃餅隨想。

搖一搖、附近的人和漂流瓶

問: 爲什麼微信要做「搖一搖」和「漂流瓶」?

陸樹燊答: 對一個聊天工具來講,每個用戶在上面能做的事情不就是跟別人聊天嗎?但是,當一個用戶第一次安裝微信,並把手機通訊錄裏的、QQ 裏那些已經使用微信的好友們導入進來,一開始他也就只有幾個好友,這樣是聊不起來的。

微信只有不斷的給他們之間製造一些可以聊的話題、一些可以聊的場景,才能讓他們留下來。所以這時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等場景就應運而生了。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搖一搖在幾個功能發佈之後,用戶數就實現了暴漲,並把國內同行都遠遠地拋下了,奠定了在國內移動端通信 App 中的巨無霸地位。

張小龍答: 「搖一搖」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最早我們發現這個需求,是想讓大家很方便地互相找到,比如大家一起輸入一個密碼,就可以把大家拉到一個羣裏了。當時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自然的方法,如果大家在一起,應該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行爲立馬互相發現。

有一次我們喫飯的時候聊起,看來這個需求我們是做不到了,因爲沒有什麼太簡單的辦法。當時有同事提到 Bond 可以通過碰手機的方式讓兩個人互相找到,交換名片。然後我們開始整理這個需求,看看有幾種需求要通過搖動的動作完成,第一,讓兩個人交換一個信息;第二,讓一組人在一起開會的時候,加入一個羣裏面。但是這都顯得很工具化,因爲這兩個需求都很“功利”,只是爲了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本身就很不浪漫,只是爲了解決時間問題。不浪漫的話,就不會有很好的下場,如果更浪漫的話,那是不是可以通過搖一下,搖到一個遠在天邊的人?這樣就充滿了隨機性和不可知性。

然後我們就想到了第三種模式就是,搖到一個千里之外的人。而這三種模式可以合成爲一個模式:通過搖動,搖到一個人就是一個人,搖到一堆人就是一堆人,或者是搖到一個千里之外的人。當時把這個邏輯想清楚以後,就覺得這個東西是可以有羣體效應的,因爲你不知道某一個時刻有多少人會跟你一起搖,這完全取決於一個功能。這很有意思。一旦這個功能變成一個羣體效應的話,它就具有生命力了。因爲用戶會參與進來,他們自己會成爲一個整體,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方向了。然後我們就可以退出不用管了。從需求的角度來說,「搖一搖」滿足人對「隨機性」的好奇心,就像你用「附近的人」,其實你也未必是想做什麼,只是想看一下。這是人的一種天性。「搖一搖」也是一樣的,因爲從來沒有一種工具可以讓你找到在同一時刻跟你做同一個簡單動作的人。這個功能既具備人的心理驅動因素,又有羣體效應,我想這肯定能有很大的影響力。

問: 做漂流瓶和附近的人是不是爲了方便男女之間勾搭?

張小龍答: 其實我們做漂流瓶的願望是很美好的:做漂流瓶的目的,並不是爲了交友,從心理的角度來看,交友是一種需求,但是交友不是全部。就像微信裏面的「附近的人」一樣,大家以爲是用來交友的,其實也不是這樣去考慮的。這裏存在一個很大的誤解,覺得我們做的事情很功利、很流氓,其實我們是很文藝的人。有些用戶用來做壞事,更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漂流瓶首先是想幫人解決傾訴和好奇的慾望,其次纔是交友的慾望。

我們只是很單純地想做一個「附近的人」,但是很多人就把它想到交友上去了。人總是天生地對周圍的環境感興趣:「我周圍到底有哪些人?」這是一種好奇心。這種好奇心在遠古時代表現爲人走在森林裏想知道周圍有沒有人甚至動物出沒,來到現代也一樣。

問: 搖一搖的聲音爲什麼「咔咔咔」?

張小龍答: 搖一搖的聲音,我選了一個來福槍的槍聲,我覺得這聲音很性感。 同時從本質上來說,當你做這個搖一搖手勢的動作,也是很色情的。說這個和做這個沒什麼好羞愧的,大家都會覺得正常。這個槍聲,是一種性感暗示!對於男性來說,它甚至有暴力這樣的暗示,這都會讓人覺得很爽!

看一下弗洛伊德的文章就知道,弗洛伊德說人的所有的動機都來自於性的衝動。這一定要注意,他認爲所有的動機都來自於性的衝動,包括你爲什麼會努力學習,你爲什麼想做一些事情出來,爲什麼在課外參加一些團隊,這都是爲了性的衝動。性是人的最常見的一種驅動力,所以當一個東西的體驗很符合人最本性的一個觸動的話,那麼用戶就會很喜歡。

問: 微信裏面的漂流瓶(該功能已下線)到底默認發語音還是文字?

張小龍答: 大家知道,默認意味着更多的人就這樣使用。後來我們覺得,微信上的漂流瓶,是爲了滿足大家隨時隨地傾訴和發泄的慾望,用戶拿出手機,快速表達一些情緒,就扔出去了。所以,最後我們還是決定默認發語音。語音比文字更加迅速直接,不假思索。所以,我們發掘的是用戶背後的心理訴求,這點是做產品的人最應該去思考的:我們不是在做一個功能,而是要怎麼滿足用戶的訴求。這也是微信最基本的產品思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