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產品設計 80 個爲什麼(1):誕生和發展

我們在分析產品設計的時候,會去思考這些產品爲什麼這麼設計?微信作爲國內頭號產品,經常會被當作分析的對象。那微信爲什麼會這麼設計呢?我抱着好奇心,收集整理了很多資料,最終提煉出 80 個微信爲什麼這麼設計的問答。

這 80 個問答將分爲 7 篇,每天更新一篇:

  1. 《誕生和發展》
  2. 《設計和理念》
  3. 《聊天》
  4. 《搖一搖、附近的人和漂流瓶》
  5. 《朋友圈、視頻動態和狀態》
  6. 《小程序和微信支付》
  7. 《公衆號、看一看和視頻號》

資料主要來源於:

  • 張小龍公開演講和媒體採訪報道。
  • 陸樹燊(前支付寶資深產品經理,微信創始團隊成員)的微信公衆號:行者慎思。
  • Genie(微信產品經理)的產品分享。
  • KantZhou(拼多多用戶端產品總監,前微信產品經理)的產品分享。
  • 啃餅(微信研發工程師)的微信公衆號:啃餅隨想。

誕生和發展

問:微信是怎麼誕生的?

答:張小龍在 2010 年 11 月的一個深夜給馬化騰寫了封信:“我們應該做一個類似 kik 的產品”。後者是一款簡單的跨平臺即時通信軟件,它的功能極其簡單:基於用戶在手機上的通訊錄,直接和聯繫人用免費短信聊天。當年 10 月登錄蘋果和安卓商店,15 天就吸引了 100 萬名用戶。馬化騰應允了,他回覆了4個字:馬上就做。

問:微信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啃餅答:在 kik 甫一出現之際,小龍就預見了它的火爆之勢。小龍當時給 pony(馬化騰) 發了一封郵件談這個事情,並申請廣研團隊做一個類似的應用出來。而 pony 也極爲讚許,併爲這個應用起了一個名字——微信

陸樹燊答:那個時候 Kik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獲取了一百萬的用戶,震驚了全世界。這種用戶增長速度是前無古人的,算是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個奇蹟。
很巧的是,QQ 郵箱團隊當時正在着手開發一個叫做「手中郵」的 App,也就是 QQ 郵箱的移動版。
於是郵箱團隊就着手從「手中郵」轉向微信的開發,這就有了微信的第一版。
微信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微型的郵件,這個名字非常確切。由於微信是郵箱團隊開發的,爲了快速實現,儘可能複用了原先 QQ 郵箱的整個後臺協議和框架,所以背後的通信協議採用的也是郵箱的 HTTP 協議,而不是通常即時通訊工具所用的 UDP 協議。所以我們每次發送一條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通過微信後臺向朋友發送一封微型的郵件。



問:微信初期有哪些競爭對手,是怎麼戰勝這些競爭對手的?

張小龍答:重要的是,自己想要做什麼,而不是他們在做什麼;微信沒有競爭對手,也不分析競爭對手,他們不是我們的產品經理;與其關注同行,不如關注未來。

答:Kik 在國內的第一模仿者不是微信。2010 年末,小米公司在參考了 iOS 的視頻通話軟件和 Kik 之後,由當時的產品經理黃江吉帶隊,不到 2 個月的時候就推出了中國第一款即時通訊工具——米聊。米聊推出後,憑藉着先發優勢,迅速佔領市場,風頭無量。
而張小龍,在看到 Kik,也迅速看到了其中的機會,於是寫信給馬化騰,表明要做一款類似的產品。就這樣,張小龍主管的廣州研究院迅速抽掉人手,組成了 10 人的微信團隊,並在 iOS、Android 和塞班三個平臺同時展開。
米聊推出一個月後,微信發佈了。發佈之初的微信,並沒有收到太多來自騰訊的幫助。騰訊內部流行賽馬機制,除了微信之外,還有兩個團隊,也在做同樣的事情——手機 QQ 團隊和 Q 信團隊。
當時,手機 QQ 團隊和 Q 信團隊直屬於集團副總裁劉成敏,而張小龍只是廣州研究院的總經理,兩者在職級上差了一大截,而前者更擁有着千人級別的團隊力量。
但底子好不代表做的產品就一定成功,大也有大的掣肘。一開始,微信、手機 QQ 和 Q 信團隊處於同一起跑線,數據都不太好。但微信的體驗強於手 Q 和 Q 信,並且後兩者由於身處無線部門,要顧慮運營商的感受,畢竟該部門的一大塊收入是由電信增值服務帶來的,而做即時通信就是在革運營商的命。
《博客天下》後來採訪劉成敏時,劉成敏說:

“我們有運營商方面的壓力,微信可以搶運營商的地盤,我們不行。”

微信是輕裝上陣,赤腳不怕穿鞋的;手 Q 和 Q 信則是負重前行,難以施展全力。於是來往之間,微信的對手就只剩下米聊。
2011 年 1 月,香港出現了一款語音即時通訊應用——Talkbox,用戶可以通過該應用進行語音通話。米聊和微信迅速跟進,先後在 3 月份和 5 月份時各自增加了語音對講功能。憑藉着新功能,米聊和微信的用戶數開始激增,而Talkbox,卻從最開始的 4、500 萬跌落到 100 萬。我們無法判斷這中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但也許我們已經明白:弱肉強食,依然是這個世界不變的法則。
就在米聊和微信一路你爭我趕時,小米的服務器撐不住了。一天宕機 5 次、用戶集體掉線、傳圖卡頓、語音卡頓…問題層出不窮。相反,微信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體驗,流暢、簡潔,省流。憑藉着在細節方面的優越性,微信的用戶量最終超過了米聊。但兩者之間仍然相差不大。
真正決定勝負手的是微信於 2011 年 8 月發佈的“查看附近的人”,這個基於 LBS 的陌生人交友功能,迅速俘獲了都市男女的心;而在 10 月 1 日,隨着“搖一搖”和漂流瓶的發佈,微信徹底引爆了市場。
如果說一開始微信憑藉的是模仿獲得了入場券,那麼現在,它則依靠創新佔領市場。而這時,米聊已經完全不是對手了。根據IT之家的消息,雷軍早在米聊立項的時候就坦言:米聊和騰訊賭的是時間差,如果騰訊在米聊一年後做同類產品,米聊勝率 50%,如果兩三個月內就有反應,米聊 100% 死掉。雷軍這句話,既對也不對。因爲米聊確實敗了,而打敗它的,不是手握重兵的騰訊本部,而是張小龍和他的微信團隊。
2011 年底,微信用戶數突破 5000 萬;2012 年 3 月,微信用戶數過億;2012 年 4 月,朋友圈功能上線;2012 年 8 月,微信公衆賬號上線;2012 年 9 月,微信用戶數破 2 億;2013 年 1 月,微信用戶數突破 3 億,成爲國內下載量和用戶量最多的熟人通信軟件。
此時,距離微信第 1 版推出還不滿 2 年。而最初微信和米聊借鑑的 Kik,要到 13 年的年底,註冊用戶量纔會突破 1 億。



問:微信與 QQ 郵箱是什麼關係?

陸樹燊答答:2005 年,騰訊公司收購了張小龍創辦的 Foxmail 團隊,讓他負責 QQ 郵箱的開發,一直做到 2010 年。於是這整個五年的過程中,這個團隊一直在鍛造 QQ 郵箱。這款產品後來在騰訊內部叫做七星級郵箱。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郵箱做了非常多的嘗試。
我給大家複習一下,看看 QQ 郵箱長什麼樣子(2016年9月截圖):

在這個郵箱界面,我們仔細看看這些功能,再看看手中的微信,是不是有些異曲同工之處?

  1. 漂流瓶。微信裏的漂流瓶就源自於 QQ 郵箱的漂流瓶。
  2. QQ 郵件訂閱以及已經下線的「閱讀空間」。它們是微信公衆號的前身。是不是有點像?通過郵件去訂閱一些博客,或者朋友的 QQ 空間,就像我們現在通過公衆號去關注一些媒體、大咖、朋友的公衆號一樣。
  3. QQ 郵箱以前還有一個功能,可以在郵箱裏面和 QQ 好友聊天。大概在 2009、2010 年的時候,那時還沒有 Web 微信,我還經常在公共電腦用這個功能和朋友聊 QQ。這個功能後來搬進微信裏,就成了「QQ離線消息助手」。
  4. 微信曾經嘗試過一個「短消息」的功能,可以給 QQ 郵箱上的好友發一些比較簡短的一些信件,就已經跟今天的微信單聊消息很像了。
  5. 曾經還有過一個功能叫作「廣播」。廣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線,比騰訊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時間上線,當時就是希望把 Twitter 給複製到中國來。這個功能後來因爲騰訊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騰訊微博,所以就放棄了。但是,正是因爲「廣播」,郵箱團隊才第一次開始嘗試去做社區功能。在此以前這就是隻是一個郵箱,大家對郵箱的理解就是一個工具軟件,在這裏發郵件收郵件,然後就走了。也正因爲有了廣播的嘗試和失敗,纔有了後來在朋友圈的一戰成功。
  6. 郵箱有記事本功能,微信有語音記事本插件。
  7. 郵箱有「文件中轉站」,相當於郵件的附件收藏夾,於是微信有了「收藏」。
  8. 甚至,郵箱有標籤功能,給郵件打標籤,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組功能時,提供的也是標籤功能。

……

如果你仔細去發現,還能發現其他的相似之處。


問:爲什麼微信早期很少做推廣?

張小龍答:不管是做 QQ 郵箱還是做微信,我們都追求用戶的“自然增長”。微信在 2011 年 5 月的時候纔開始做推廣,比如在郵箱裏面放廣告。在此之前,微信沒有打任何廣告,因爲我們還沒有看到自然增長的曲線,或者說增長得很慢,沒有到一個爆發點。當一個產品還沒到爆發點的時候去推放廣告,它的投入和收益是不太成比例的。如果一個新產品,我們準備了 10 萬用戶作爲初始用戶,卻沒有明顯的增長的話,後面就不需要繼續投入了,即使再怎麼推廣,可能也只是花了錢,而不能讓用戶更活躍。



問:微信怎麼進行版本規劃的,如何確定每個版本該做什麼東西?

張小龍答:微信的每個版本之間沒有任何的計劃,往往是上一個版本已經發布了,纔開始想下個版本該做什麼。所以如果你現在問張小龍,微信兩個月以後的版本會是什麼樣子的,沒有人能告訴你,因爲還沒有決定呢。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互聯網產品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沒有人可以在一年以前規劃好,一年以後該做什麼,甚至一個月前都覺得時間太長了。因爲一個月以前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已經有區別了,所以我們在最後一刻才決定的東西才能符合我們最新思路的變化。但這並不意味最後一刻纔開始想這個問題,這是想不到的,而是說整個過程裏,我們每天都在想有哪些東西是好玩的,是值得去做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