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讀易中天中華史第十四卷《禪宗興起》

以下是《易中天中華史》第十四卷《禪宗興起》每一篇的內容簡介,對這套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購買全套閱讀,也歡迎收聽頤養之家讀書羣朗讀的音頻。(搜索公衆號“頤養之家讀書俱樂部”就可以)

第一章:拜占庭  第一篇:搖晃的帝國

本篇內容提要:公元610年,隋唐帝國、拜占庭和阿拉伯三大世界性帝國同時開啓了新歷史,這一篇說的是拜占庭。拜占庭又稱東羅馬帝國,它於公元330年由君士坦丁大帝開創,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公元610年,希拉剋略接手時,東羅馬已成爲一個爛攤子,公元620年,波斯軍隊兵臨城下,拜占庭岌岌可危,希拉剋略能否承擔民衆的厚望將搖晃的帝國從危難之中解救出來呢?

第一章:拜占庭  第二篇:基督讓人爲難

本篇內容提要:信仰是無法思考的,信仰的本身就是荒謬,不然還要信仰做什麼呢?可惜能達到這樣境界的只有德爾圖良這樣高明的哲學家,對於普通信衆,沒有哲學的理解力,又偏偏想把哲學的問題搞得一清二楚,於是基督教出現了“一個基督各自表述”的現象,不同的派別爭得不可開交。對此,君士坦丁以強權對待不同觀念的人,比較粗魯和野蠻,那麼,希拉剋略會怎麼做呢?

 第一章:拜占庭  第三篇:流放教皇

本篇內容提要:基督教各教派的爭論讓拜占庭的皇帝君士坦斯忍無可忍,而皇帝將教俗兩界權力集於一身也讓教會非常不滿,所以,當君士坦斯粗暴下令禁止討論基督的本性和意志問題時,羅馬主教罔顧皇帝權威召開主教會議譴責一性派和一志論,這樣的挑釁讓年輕的皇帝怒不可遏,羅馬主教馬丁受盡折磨後被流放,兩年後死在流放地。

第一章:拜占庭  第四篇:上帝的憤怒

本篇內容提要:公元726年,一座火山在愛琴海底爆發,拜占庭人將之看作上帝的憤怒。上帝爲什麼憤怒,卻各有各的看法。皇帝利奧三世認爲對衆多的聖像行禮是多神教的做法,屬於上帝禁止的偶像崇拜,只有禁止了才能平息上帝的憤怒。教皇卻認爲讓已故聖徒代自己禱告是拜占庭人的傳統做法,向聖像行禮是致敬不是崇拜。於是,皇帝發起聖像破壞運動,教皇則宣佈皇帝是異端,以誰的看法爲準呢?這就要看誰的權力更大,誰的支持者更多了。爲了謀求更多人的支持,教皇不惜把皇冠戴到了蠻族頭上。

 第一章:拜占庭  第五篇:給野蠻人加冕

本篇內容提要:和中華一樣,羅馬也不承認蠻族屬於自己的文明圈,但蠻族又走馬燈似地崛起並強大到讓正統的中華和羅馬不得不同意他們的融入,只是,和中國的君權天授不同,羅馬帝國的君權是教皇代上帝授予,教皇和皇帝又一直在爭權,當教皇落了下風時,只好求助於蠻族,蠻族想得到承認,也樂意幫助教皇。於是,作爲蠻族的法蘭克人堂而皇之地成了羅馬的皇帝,羅馬帝國也變成了兩個。

 第二章:阿拉伯  第一篇:半島

本篇內容提要:希賈茲是連接歐亞兩洲的商道,阿拉伯半島是商道的重要路段,習慣於長途遷徙的阿拉伯人於是華麗地從遊牧民族轉身成爲商貿民族,伊斯蘭文明的種子也正是通過商道傳播的猶太教和基督教開始孕育,由此誕生出來的是區別於農耕文明和海洋工商文明的第三種文明---遊牧商貿文明。

 第二章:阿拉伯  第二篇:先知

本篇內容提要:穆罕默德是遺腹子,出生於一個破落貴族的家庭,很幼小的時候又失去了母親,只好跟着着伯父經商。聰明、俊美、勤勉、誠懇的他在25歲時娶了40歲的古來氏貴族遺孀,從貧困和瑣事中擺脫出來後開始思考麥加和古來氏人的社會、道德問題,傳說在40歲那年得到天啓成爲先知並創立了伊斯蘭教。

 第二章:阿拉伯  第三篇:伊斯蘭

本篇內容提要:讀完這篇,我們會對伊斯蘭教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基督教信仰的其實是同一個神,只是穆罕默德認爲以前的教義都偏離了正確的方向,所以他要撥亂反正。伊斯蘭教認爲安拉是唯一的神,他沒有派遣兒子來拯救世界,耶穌和穆罕默德一樣是先知和使者但沒有穆罕默德偉大,伊斯蘭教的教徒稱穆斯林,他們有六大信仰和五項功課,具體內容請聽本篇正文:

 第二章:阿拉伯  第四篇:帝國

本篇內容提要:穆斯林國家的首領叫哈里發,意思是安拉使者的繼承人和代理人。哈里發是穆罕默德死後的拼盤人,開始的四任是通過選舉產生的,第五任哈里發穆阿維葉通過挑戰第四任哈里發上位後建立了世襲制,穆斯林政權正式走向了王朝時代,稱爲伍麥葉王朝。伍麥葉王朝繼續着哈里發國家的擴張事業,阿拉伯軍團的刀鋒所向披靡,至公元732年,與拜占庭、大唐形成鼎足之勢。伍麥葉王朝後來被阿巴斯人推翻,阿拉伯帝國由此盛極而衰,但伊斯蘭教卻在更大範圍得以傳播。

第二章:阿拉伯  第五篇:告別巴格達

本篇內容提要:和中華有過開放的大唐一樣,阿拉伯人的阿巴斯王朝開始時也很開放,對基督徒和猶太人也能委以重任,寬容的政策不但使自己變得雅緻,也催生了文明之花,阿巴斯王朝的政治、文化和經濟都一片欣欣向榮。但是,長時間的和平繁榮使統治者日趨驕奢淫逸,慢慢地成了波斯和突厥人的傀儡,至公元1258年被成吉思汗的孫子率領的蒙古軍團正式滅亡。而伊斯蘭教的傳播,正是靠了波斯、突厥和蒙古人。

第三章:禪 第一篇:真經與淨土

本篇內容提要: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了高深的唯識論,可是重實用的中國人根本不感興趣,替代真經的是實用的淨土宗和禪。知識界對禪情有獨鍾,淨土宗則受一般民衆歡迎。淨土宗認爲人生就是苦的,要想得極樂,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就能去西方淨土,至於今生的苦難,只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能得到幫助。這樣簡單的方式,愚夫愚婦也能學得會,看上去也是與世無爭,但求心理安慰而已,可實際上不但得罪了皇權,還得罪了儒家。因爲淨土宗的極樂世界是人人平等的,對“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觀念是一種挑釁,而佛家子弟不結婚不生育後代,和儒家的“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又衝突。

第三章:禪  第二篇:禪宗故事

本篇內容提要:無論是耶穌還是穆罕默德,從來就是靠言說傳教,禪宗卻不立文字,只靠心心相印。可是歷代掌門交班,口說尚且無憑,心心相印怎能服衆?所以主張“心傳”的禪宗更需要物證,他們的物證是衣鉢。據說禪宗的初祖是菩提達摩,他的衣鉢是從釋迦牟尼而來,他往後傳了五代,到第五代弘忍法師時,禪宗的江湖地位今非昔比,衣鉢也成了暗中爭奪的對象。弘忍有個弟子叫神秀,從小飽讀詩書,九十多歲時還被武則天請到了洛陽,可是弘忍卻沒有將衣鉢傳給他,而是看中了在廚房打雜的惠能。

 第三章:禪  第三篇:六祖惠能

本篇內容提要:弘忍悄悄考察惠能,發現他確實比神秀更有悟性,但是論資排輩,神秀更能服衆,爲了不起爭端,弘忍將衣鉢偷偷傳給惠能後讓他隱姓埋名伺機出山。十多年後,惠能現身廣州法性寺,語出驚人,令方丈和衆僧折服,從此在嶺南升壇、收徒,創立了禪宗的南宗,以神秀爲代表的一派則稱爲北宗。在開始的時候,南宗與北宗並存,不過,最終風行於中華大地的,還是南宗。

 第三章:禪 第四篇:立地成佛

本篇內容提要:中國雖然沒有自創的宗教,但佛教傳入中國後,我們卻創立了幾個不同的宗派。這一篇講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還討論了立地成佛的含義。佛教並非心靈雞湯,不是教人先紙醉金迷享受放任完了再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因爲佛教不解決現實問題,它的討論都是在宗教的範圍內。

第三章:禪  第五篇:否定之否定

本篇內容提要:什麼是否定之否定?本篇舉的幾個例子,依我看倒像是耍無賴。比如問狗有佛性嗎?答有。那和尚你有佛性嗎?答無。問爲什麼衆生皆有佛性你卻沒有?答:我不是衆生。問:那你是佛嗎?答我不是佛?問:不是佛又不是衆生那你是什麼東西?答:我不是東西。請問這是詭辯還是腦筋急轉彎?可中國的佛教正是經過這樣的改革之後才被皇權政治和儒家倫理所接受。

第四章:佛教中國化  第一篇:法難與自救

本篇內容提要:中國的歷史上,佛道兩教此消彼長,這是因爲一直有強權在操縱。爲了籠絡人心,穩固政權,前朝滅佛,後面的皇帝就要興佛,前朝興佛,後來者就要滅佛,總之得和前面的統治者反着來,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正確。中國的皇帝,沒有哪個真有信仰,無論哪個宗教,只要挑戰了他們的權威,影響了他們的統治,就要受到迫害。爲了生存,佛教在中國便必須進行自我革命與自我拯救。拯救的方式是將佛教儒學化,儒學化的佛教就是禪宗。

第四章:佛教中國化  第二篇:人間佛法

本篇內容提要:宗教本是解決靈魂歸宿問題的,可是佛法到了中國,卻成了過好自己生活的一種修行,這可真是人間佛法了。改革後的中國佛教與印度佛教,其實已經離得十萬八千里,與儒學倒是越靠越攏。成佛與成聖,修行與修身,慈悲與仁愛,幾乎可以置換,而這種變革只有禪宗才能實現,是因爲六祖惠能不僅主張人間佛法,還堅持衆生皆有佛性,這就和孟子說的人皆可以爲堯舜完全一致了。

 第四章:佛教中國化  第三篇:時代精神

本篇內容提要:中華的統治階級從貴族領主到士族地主再到庶族地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門閥制度走向窮途末路後,科舉制度便被髮明出來,從此貧寒之士不用考慮門第,只憑自身努力也可一步登天,這和禪宗講的立地成佛和普度衆生何其相似!何況儒學化的禪宗和追求仕途毫不矛盾,反倒在官場失意之時,可以參禪保持心態平衡。因此,科舉和禪宗,是歷史進入大唐以後理所當然的產物,也成了這個時代的精神。

第四章:佛教中國化   第四篇:通往自由之路

這篇的內容提要不好總結,我沒有研究過佛學和禪宗,但還是想說說對這篇內容的粗淺理解,如果說得不對,希望聽衆朋友能夠諒解。我想,參禪,是爲了尋求心靈的解脫,也就是追求心的自由。餓了就喫,困了就睡,那是說心要順應本能的感受,但慧海禪師說喫飯就是喫飯,睡覺就是睡覺又是不對的,爲什麼呢?我想,喫僅爲解餓,睡僅爲解困的話和動物有何區別?人類的喫和睡是不是應該有更多的創新來增加享受的內容?而且,對於這點的理解不必人人相同,因爲心是不是自由,只有,也只需自己的心知道。這一篇的內容有點費腦,我儘量讀慢一點。

第四章:佛教中國化  第五篇:改變中國

本篇內容提要:禪宗的中國化相當成功,越到後來,禪宗就越成爲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僅是唐詩、宋詞、元曲、山水畫、明清小說處處可見禪宗的影子,就是現代人,說話若是高深莫測,便顯得很有智慧,也備受仰視。話裏帶着禪機,讓人有所頓悟,又莫衷一是,甚至還可以細細玩味,越想越有趣,越想越有深意,那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趣味。可是,禪宗創造的任何外來事物必須以我爲主地進行中國化的思維模式,卻造成了思想文化領域和心理素質方面的鉅額虧欠,這需要用全球視野來進行討論。

第五章:大洗牌   第一篇:攪局

本篇內容提要:因爲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間會相互學習,使各自的文化相互融合,阿拉伯人、日爾曼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崛起便成了一種攪局,打亂了基督教原本以地中海爲中心向歐亞非三大洲擴散的進程,把地中海文明圈進行了重新洗牌,這種洗牌誕生了一種新的格局,並一直影響到當今世界。

 第五章:大洗牌   第二篇:地中海

本篇內容提要:洗牌的結果使地中海成了中國的南北朝,基督教和伊斯蘭劃海而治,只不過他們沒有隋唐。兩大宗教不可能統一起來,反而讓地中海文明圈變得更加包容,而且這種海洋文明特有的包容與同樣包容的中華文明不盡相同,羅馬帝國不但文化多元,還實行雙語制,這是我們民族所不具備的土壤。

 第五章:大洗牌   第三篇:走向世界

本篇內容提要:簡單就是真理,簡單最容易實行。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宗同源,但猶太教死抱傳統不肯改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卻把皈依門檻越降越低,各種儀軌越刪越簡單,這就使伊斯蘭教更容易走向世界,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第五章:大洗牌  第四篇:王權與教權

本篇內容提要:基督教是羅馬人創立的,羅馬先有國後有教,宗教還打破了民族界限,有了自己的組織和不亞於政府的號召力,所以王權和教權一直在鬥爭,這倒使王室與教廷之外的勢力鑽了空子,因此,德意志能夠進行宗教改革,意大利能夠實現文藝復興,法蘭西完成了啓蒙運動,這纔有了今天的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是先有教後有國,而且是政教合一,所以沒有王權與教權的鬥爭。中華文明沒有宗教,王權從來就是說一不二,外來宗教只能依附王權才能苟且偷生,當然也沒有王權和教權的鬥爭。可是,沒有鬥爭就沒有競爭,也沒有權力疏忽之下的意外發生,新生事物很難擡頭,更難立足,容易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第五章:大洗牌   第五篇:錯失良機

本篇內容提要:印度因爲面積過於廣袤,人口過於密集,文化過於多元,力量過於分散,只有等級森嚴的多神崇拜才符合它的國情,佛教便只好遠行到異國他鄉尋找出路。機緣巧合,它來到了中國,來得還正是時候,無論天時天利人和都佔盡了天機,中國人如飢似渴地接受了它,雖然無可奈何地改變了它,可是作爲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它經由中華再向外的傳播也產生了巨大的能量。不過,主張頓悟的禪宗拒絕邏輯推理,因此把需要邏輯推理的科學也一併拒之門外,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